欢迎来到山村网

军人健康的守护神

2018-12-13 11:50:21浏览:60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本报记者王雪飞特约记者吴志军通讯员郝成涛□   发生在2008年春节前后的我国南方50年不遇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长期默
□本报记者 王雪飞 特约记者吴志军 通讯员 郝成涛□ 
 
  发生在2008年春节前后的我国南方50年不遇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长期默默无闻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浮出水面”,为公众所知晓。

  在广大救灾部队官兵受到冻伤等威胁的当口,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快速反应,组织专家连夜编写并印制了3万册《寒冷损伤防治手册》,空运并发放至灾区官兵手中,为灾区官兵及时了解防冻防病常识提供了帮助。随后,由该所自主研发并紧急生产的防冻伤药膏也如期空运到灾区,确保了灾区防冻伤药物的及时供应。
  这个所,圈里人称“军科4所”。其前身是为解决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夜盲症等问题、于1951年组建的“军事医学科学院营养系”。如今,其工作职责和范围已经大大拓展。所长钱令嘉用一句话概括了该所目前的主要任务:针对部队平战时各种环境和劳动因素对指战员健康及作战能力的影响,开展以提高部队在特殊环境下的生存适应能力和作战能力为中心的卫生保障措施研究。

  “部队才是我们的大实验室” 

  “大楼里的实验室是我们的小实验室,部队才是我们的大实验室。哪里的战士需要我们,我们就把实验室设在哪里。”这样的理念,在军科4所的研究人员中代代相传。

  上世纪50年代,该所组织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营养调查和营养干预研究,首次提出我军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此后组织了西藏高原卫生防护高山反应和抗缺氧、寒区部队卫生和冻伤防治、西沙群岛水质水源、中越边境战时卫生保障以及各军区诸兵种卫生调查等事关我军官兵健康的调查研究逾百次,比较全面地摸清了部队卫生保障的基本情况,对军队卫生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每当我军执行重大作战、保障和施工任务时,他们都能及时提供相应的科研成果和卫生保障措施。

  他们的工作十分琐碎。全所每年都有近百名科技工作者用一半以上的时间,轮流带着课题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开展实验。

  “拿来”高新技术 

  截至目前,该所共获得国家、军队和省部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00余项。其中不仅有解决官兵饮食安全、医疗卫生以及作战生存环境所急需的普通成果,也有广泛应用生物高新技术推动卫生环境医学不断发展所取得的前沿成果。

  该所劳动卫生研究室主任刘洪涛等下部队调研时,发现两栖坦克乘员有效作战时间较短,在行驶到40公里左右的距离时,部分战士会出现头晕、呕吐的症状。这个沿袭多年不被注意的现象,成为该所科研人员的心病:官兵在这么短的距离和时间内出现非战斗减员还怎么继续打仗?他们当即论证、立项,先后4次参加了东南沿海部队的实兵实装演习,在演习现场展开实验,详细记录分析战士在作战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和环境变化数据。最终证实,造成非战斗减员的元凶,是坦克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作战环境里聚集的大量有害气体。如今,经过新技术改装的两栖坦克大大改善了乘员作战的生存环境,取得了不可估算的军事效益。

  备战高科技战争 

  海湾战争中不少美军士兵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甚至出现精神异常,军方不得不派出大量牧师到战斗部队抚慰那些伤痛的心灵。由此,人的因素在现代战争环境下被凸显出来,军人的身心健康、能力和功能的发挥等开始受到空前的关注。

  绷紧“与时俱进”这根弦的军科4所于1999年组建了军事应激医学研究室。在钱令嘉带领下,科研人员深入三大军区的9个基层部队,了解我军军事应激损伤基本状况,向总部提出了开展军事应激医学研究的方案,开展了军事应激损伤防护措施的系列研究。截至目前,他们已揭示了心肌等应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现了应激相关的重要功能蛋白群,还研制出用于部队应激损伤防护的中药制剂和营养制剂,有的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309医院开通社区就诊班车

上一篇:

全军结核病研究所为群众义务查体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