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为什么会出现输液反应?该如何处理?
答
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主要为:
1.微生物污染。在多组液体配伍时,可增加药品与手之间的接触污染。
2.不溶性微粒。在多组液体配伍时,可增加尘埃微粒、炭粒、玻璃屑、橡胶塞屑、纸屑、纤维素、细菌、药物微晶等对药品的污染几率。
3.渗透压因素。输入高渗透压的液体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使血细胞脱水皱缩聚合而形成血栓;同时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静脉管壁出现炎症改变。而输入低渗透压的液体,水可以渗透到细胞内,当红细胞体积增大45%~60%时可以破裂而发生溶血。
4.pH值因素。有人粗略统计了104种临床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禁忌,其中90%是由于pH值变化而导致了药液降解、沉淀、变色。研究还发现,当液体的pH值为4.5时,全部输液者可发生严重的静脉炎;pH值在5.9时,半数人可发生轻、中度静脉炎;pH值为6.5时,没有人发生静脉炎。
5.输液滴速因素。当静脉滴注速度大于血液流速时,静脉压增高,血管壁受到较大刺激,可诱发静脉炎、注射部位疼痛、瘙痒、麻木、硬结等不良反应。
6.输液温度因素。大量低温液体在短时间内进入机体,可增加患者的热能消耗而出现寒战、四肢厥冷等反应。
减少输液反应对策为:
★尽量少用注射剂和多组液体配伍。
★用刺激性大的药品输液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适当稀释药液,减慢滴速或使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方法加以避免。
★在输注低温液体时,应在使用前使药液接近体温。建议将输液温度保持在25~35℃。
问
如何解释药品风险和指导病人减少用药风险?
答
一项有关患者阅读说明书的调查显示,很多人对描述药品风险,如“非常常见”、“常见”、“不常见”、“罕见”和“非常罕见”等所表示的发生率不清楚。实际上,它们分别是>10%、1%~10%、0.1%~1%、0.01%~0.1%和<0.01%。
对于患者不能理解非常小(如小于1/1000)的风险,如果用遭到雷击的概率来讲解,就比较容易让病人理解。在向患者交代治疗风险时,告诉病人有99%生还的可能,比告诉他有1%的死亡率更容易让病人接受。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指导患者采取以下行动:
出现严重副作用时应停药并看医生,副作用不严重时可在看病时告诉医生,副作用很轻微时只需了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