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铭华 本报记者 杨丽佳□
尽管海地太子港治安形势严峻,气候恶劣,但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准时到万国广场搭建救治站,诊治病人。
海地时间2月1日10时30分,地面温度高达42摄氏度。医疗队队员、耳鼻喉科医生吴昆旻在弯着腰询问病人的病情,护士长陈声容每隔几分钟就要为他擦一次汗。吴医生不好意思地说:“就会出汗,都快成‘汗王’了。”旁边的妇产科医生管群一上午都没顾上喝一口水,只想着抓紧时间多看病人,让他们少一些痛苦。
下午,队员们接诊了一位表情痛苦、身材瘦弱的中年妇女,她来为自己破溃的乳房换药。当纱布被揭开时,医生们看到,她右侧乳房上的肿块已经溃烂成菜花状了。医疗队队长王与荣仔细看完伤口后说:“给这位病人消毒、包扎,并开止疼药。”随后告诉翻译:“这位病人可能患了乳腺癌,需要全面检查。医疗点不具备完成肿瘤根治手术的条件,建议她尽快去医院诊治。”
中年妇女的眼睛里充满了无奈。她弯腰对医疗队员们躹了一躬后离去。
在每天的接诊中,类似这样的患者占了相当比例。队员们深感海地医疗条件的落后,居民卫生常识的匮乏,都希望能尽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他们。
在外科分诊台前,医疗队队员、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李元新正在忙碌。他每天都要诊治100多名患者,多数是在地震中受轻伤,但因心理创伤过大而导致视力模糊和周身多发性疼痛的人。
李元新是颇有名气的小肠移植专家,在国内已进行的15例小肠移植手术中,他主持完成了5例,而且全部成功。在海地,他每天给灾民们诊疗各种伤病,还要干搭建、撤收医疗帐篷,搬运设备、器械等体力活。队员们戏说他“大材小用”了。李元新则说,能参加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赴海地开展救援工作,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哪怕是仅仅干一份发药员的工作,都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