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细菌及其毒素侵入体内,以及机体对感染易感性增加是创伤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的重要原因。”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蒋建新教授通过16年的潜心研究,发现了创伤感染免疫新机制,根据其研究提出了早期诊治的新措施。日前,这一成果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国是世界上创伤高发国之一,创伤项目研究不仅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还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传统创伤诊治方法由于敏感性、阳性率低,不能有效地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带来的是治疗滞后,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期。针对这一临床重要问题,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蒋教授围绕创伤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内源性细菌及其毒素移位、创伤后感染易患机制、早期预警诊断与防治新措施进行了系列研究。这个课题是他领衔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
该课题通过近两万例创伤感染病例的系统研究,明确了创伤感染的临床特征;首次揭示了体内常驻细菌及其毒素是导致创伤后感染的重要原因;发现了创伤后天然免疫细胞和T淋巴细胞抗感染防御能力下降,但释放炎症介质功能明显增强,提出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新观点,并证实免疫功能紊乱是创伤后感染易患性增加的免疫学机制。提出创伤后免疫防御功能受抑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血清免疫抑制因子和抑制性T细胞假说;发现并系统证实模式识别受体具有介导细胞吞噬与激活的不同作用,提出防御性与兴奋性模式识别受体新观点,以及创伤时防御性模式识别受体表达下调、兴奋性模式识别受体表达上调是始动免疫细胞功能紊乱的受体机制;发现创伤感染时免疫细胞模式识别受体、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间存在明显的反馈调控作用,据此提出创伤感染时炎症级联反应形成的分子机制;发现细菌致病因子能相互上调模式识别受体表达,提出细菌致病因子协同致病的受体机制;提出创伤感染预警诊断新指标和研制出抗感染新措施。
该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该成果为我国创伤感染免疫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先后编入《创伤学:基础与临床》等10部专著,为推动我国创伤医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中有关创伤感染预警诊断方法、感染危险因素预防、肠源性感染的防治以及中药免疫调理治疗等先后在16个省市41家医院推广,近万名严重创伤患者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