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吴丹明
命悬一线的求医过程
72岁的崔大爷今年3月的一天早晨突然觉得后背疼痛,早饭后又突然出现肚子痛,钻心般的疼痛持续了很长时间。崔大爷还出现了心慌、脸色苍白、四肢无力、胸闷、大汗、头晕,家人赶紧将他送到当地医院。
在当地医院无法查明病因的情况下,崔大爷被“120”急救车转诊到上一级医院。急诊医生赶紧给他测了血压,收缩压在70~80毫米汞柱之间,按照血压只要低于90毫米汞柱就算休克的诊断原则,崔大爷无疑属于休克的范畴,并且自觉腹胀明显,不排气排便,尿少。心电图检查结果排除了心肌梗死,也没有找到显示消化道出血的证据。医生再给崔大爷检查腹部,腹胀很明显,按压脐周痛,并发现左上腹有一个包块,奇怪的是,那个包块有着与心跳节律一样的搏动,肠鸣音消失。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急诊科医生立即安排崔大爷去做B超,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瘤体直径已达到8cm,并在腹膜后形成了一个巨大血肿,腹主动脉瘤有破裂的迹象。
医生立即向家属告知崔大爷很可能会因瘤体再次破裂而大出血死亡,并马上要实施开腹手术。手术要采用全身麻醉,腹部正中大切口,手术创伤大。崔大爷的家属担心他的身体承受不了,再三犹豫下,决定暂不做开腹手术,先保守治疗观察。
介入手术成功“排雷”
在此期间家属又四处求医,想找到一种创伤小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挽救崔大爷的生命。经朋友介绍,家属来到了辽宁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在听取了家属的病情介绍后,参照患者的彩超和CT检查结果,我们建议患者采用介入手术。这种手术只需在局部或半身麻醉下,在患者大腿根部做微小切口,用导线顺着血管送入一个支架植入血管,将血管瘤封死,阻隔病变血管瘤与正常血管,使其慢慢干瘪,就像掐灭炸弹的导线,以达到治疗目的。
日前,医生为崔大爷做了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手术。术后几日,崔大爷完全没有了腹痛、背痛的症状,恢复排气,腹胀明显缓解,尿量恢复正常。
直径超5厘米需手术
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本身的一种扩张性疾病。正常腹主动脉是一根约2厘米粗的管状大动脉,在动脉硬化、高血压、炎症、吸烟、糖尿病、高血脂等高危因素作用下,腹主动脉壁受侵蚀破坏而变薄弱,在高速高压血流持续冲击下逐渐膨出而变成球形。
动脉瘤一旦形成,极易破裂造成大出血。腹主动脉瘤破裂后的救治难度大,死亡率极高,而早期确诊后择期手术的死亡率仅为3%~5%,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唯一有效手段。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方法只有介入和传统外科手术,目前临床上将瘤体直径达到5厘米作为实施手术治疗的统一标准。(阎 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