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时间2月6日上午9时,一阵近乎哀号的叫声,把正在忙着接诊病人的中国医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只见一个黑人少女在三名男子的搀扶下,佝偻着身子痛苦地往救治站走来。
诊疗台前,这名黑人少女仍然不时叫着,大口大口地喘气,身子还一下一下地抽搐,反弓起来。医疗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
没有外伤,没有骨折,没有气胸……视诊、触诊、听诊均未发现异常。医生正要询问病程发展情况,黑人少女突然身子一软,倒在座椅上晕了过去。医生赶紧用拇指按压她的人中,好一阵子才令她清醒过来。
通过志愿者询问她的父亲,中国医护人员得知这位17岁的黑人少女名叫米歇尔·杰西卡,由于在地震中失去了母亲,且自己也受到了很大的惊吓,所以才会反复出现抽搐现象,加之昨天晚上又受到枪声刺激,杰西卡变得歇斯底里起来。大家立即把她送到治疗帐篷中,让她平躺在担架上。陈声容护士长和张昕医生一人握着杰西卡的一只手,并轻轻地抚摸着她的额头,尽力使她平静下来。
“地震给许多海地人带来精神上的巨大冲击,前来就诊患者的症状大都属于震后应激反应,而杰西卡是目前我们遇到情况最严重的。”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队长王与荣说,对于这样的病人,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关键是通过心理疏导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克服大地震带来的精神创伤。结合汶川抗震救灾的经验,南京军区总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参加了心理疏导培训,一些医护人员通过考试很快将获得二级心理医生的资质。
治疗帐篷里,陈声容继续安慰着杰西卡,温暖的目光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你知道北京吗?那里的烤鸭可好吃啦。还有中国的龙须面,细长细长的,你想吃吗?”经过当地志愿者的转述,杰西卡的眼神里少了些许的惊慌,闪烁着好奇的目光,嘴唇嚅动着说:“我饿……”田甜护士长赶紧找来巧克力、苏打饼干、火腿肠和矿泉水,送到杰西卡的嘴边。
这时,帐篷上空传来一阵直升机飞过的轰鸣声,杰西卡又抽搐起来,大喊大叫:“我要找妈妈!”陈声容把她紧紧搂在怀里,用手抚摸着她的脸蛋,轻声说着:“不怕,不怕……”张昕看女孩的表情缓和了一些便掏出手机,从里面找到一首法语歌播放起来。尽管手机的音质不是很好,但轻柔的音乐还是吸引了杰西卡的注意力,她的神色慢慢放松下来。
杰西卡抬头看看一直蹲着的陈声容,突然使劲拉着她的胳膊,往担架上拽。陈声容愣了一阵子才反应过来,问张昕:“她是怕我累,想让我坐在她身边吧?”坐下来后,陈声容轻轻拍着杰西卡的后背。在舒缓的旋律中杰西卡找到了依靠,嘴角渐渐泛起了久违的笑容……
中国医生“救活了我的脚”
三天前,一位右脚缠着破布的老人拄着一根木棍,一拐一瘸,艰难地走进了清创室。队员们赶紧迎上前去,搀扶着老人并让他坐下,打开缠在他右脚上的破布,一股刺鼻的臭味袭来,检查后发现,他右足背有一个大约5×3cm大小的创面,皮肤缺损,肌筋膜外露,表面覆盖着脓苔,右小腿以下严重肿胀。老人用英语告诉我们:“My foot is dead!(我的脚死了)”。看到这一特殊的病人,外科专家王与荣队长、李元新主任和许斌主任急忙前来会诊。大家一致认为:如此严重的感染和肿胀,很快会发展为足部坏疽。
当翻译把病情的严重性对老人说了以后,老人一脸无奈地说:“我没有钱,也不知道医院在哪里,今天看到这里的红十字,知道中国医生来了,我不想失去我的脚,我相信中国医生,请你们救救我”。
在王队长的指导下,队员们一边给老人清洗伤口,一边做进一步的检查,虽然老人对他的伤口已基本丧失了痛感,但队员们惊喜地发现,在伤口的部分区域,他能感觉到明显的疼痛,这说明他的神经末梢依然在 “工作”,也有较好的血供支持,医生仔细清理创面,去除脓苔,认真仔细地清洗、消毒、包扎,并让每天来换药,同时予以抗生素口服,并建议他适当抬高患肢。
老人通过翻译告诉队员们,他今年已经65岁了,年轻时候曾经在法国留学,学的专业是心理学。老人很健谈,懂的也很多,他甚至告诉我们他在一年前就预料到海地今年要有一场大的灾难。
第二天,老人如约而至,解开绷带后医生发现,老人右足的肿胀已经有所减轻,创面干燥,分泌物明显减少,大家看了以后都很高兴,觉得老人的脚有救了,丝毫不敢懈怠,继续严格地给其清洗、消毒,适度包扎,并再三叮嘱老人有关注意事项。
等到老人第三次来到诊所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别人搀扶了,仔细检查后发现,虽然创面没有明显缩小,但右足的肿胀已经明显减轻,足背皮肤有了皱折,创面中长出了肉芽,所有这些让队员们感到欣慰,老人的伤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并且在向好的方向转归。当老人得知这一切的时候,他也表现的异常激动,竖着大拇指连声说着:“是中国医生救活了我的脚,谢谢,谢谢!”
(高铭华、吴旭峰、苏义、张利东)
中国医生正在为老人医治伤脚。
中国医生正在为海地妇女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海地政府卫生部长与中国医生合影留念。(后排右起第四位为海地政府卫生部长阿莱克斯·拉尔森)
【中国医疗救护队阶段战况】
在海地救援的日子里,我们经历了恶劣环境的考验,经历了超负荷工作的考验,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怀着对海地灾民的同情之心、仁爱之心、赤诚之心,以最快的速度深入灾民展开救援工作,共接诊4000余名灾民,完成214例辅助检查,发放药品4000余人次,共给135名外伤(多为地震旧伤口、即刻前枪伤等)患者进行了消毒、清创、缝合、换药、包扎。据统计,此次海地救援任务,就诊患者中妇女儿童占多数,占总就诊数60%左右。接诊患者疾病主要为外伤疼痛、伤口感染、妇科炎症、小儿腹泻、消化道、呼吸道系统疾病为主,约占所有疾病种类的70%。
【海地人眼中的中国医疗救护队员】
海地政府卫生部长阿莱克斯·拉尔森:中国设立的医疗防疫救护站,正是灾民迫切需要的,他们的技术、善心、纪律,能为其它陆续到来的医疗队作出一个表率。
【中国医疗队员眼中的海地】
今天上午9:00和10:00,在中国医疗救护站正前方的马路上,分别有两批约500人的示威者,高喊着口号在大街上游行。联合国维和部队与维护警察跟随着游行队伍,防止意外发生。自海地太子港发生地震以来,政府一直无力妥善安置灾民,为他们提供食物和水,基本生活也难以保障,致使他们自发游行示威以抗议政府的无能。此种现象的发生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很容易引发社会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