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教授 李佛保
医学基础、相关学科以及材料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脊柱外科的进步,为脊柱外科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发展机遇。在包括椎间固定部位、固定器材的选择、椎间植骨部位的选择、椎管扩大技术、脊柱矫形技术以及椎间活动的维持技术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内植物临床应用的报道。特别是各种新型的内植物,诸如椎间融合器在维持椎间高度、促进融合方面的优势,人工椎间盘、人工髓核在保持椎间生理活动度方面的优点,弹性固定技术在减少退变方面的好处等等,其设计理念均提出了很多进步观点。
但是,在具体临床应用上,许多突出的矛盾出现在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例如,是选用常规显露技术还是微创技术?是选用弹性固定技术还是坚强固定?是应用非融合技术还是360°融合技术?如何在让人眼花缭乱的治疗措施中做出正确选择呢?
笔者认为,选择手术的原则包括:减压,应尽量减少稳定性的破坏;固定,应尽量减少活动度的丢失;融合,应选择出血较少的方式;矫形,应同时权衡有无风险;内植物的应用,以减少组织损伤为宜。虽然各种各样的新理念层出不穷,但以下基本观点是不能改变的:1.减压只对有症状处。2.融合靠植骨床和量。3.坚强固定只为矫形。4.内植物只解决其中一个病理,术后病理可能更多。5.内固定越多,风险越大,功能越差。6.脊柱手术难以一劳永逸。
在坚持上述观点的同时,还要转变在临床工作中一些不正确的观点。现在很多医院都有一种趋势,盲目追求“国外新技术”,或是“与国际接轨”。但是,“新的就是先进,旧的就是落后”,这本身就是一种以偏赅全的错误论调。新技术未必就是科学的,未必就值得推广;反之,旧的技术未必就一无是处。况且,即使是国外的新技术,在国外专家中的反响也是有褒有贬。
当前,医疗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共卫生开支剧增,医学学科分科过细,过分信赖高科技等等。如何改变现状?其实,前辈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人道。”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巴德年先生也提到:“怎么学医不是说怎么开处方、做手术,而是说怎样将自己变成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善于和患者沟通的人……我鄙视那些把医学当成纯技术的工匠思想,他们只看到手术刀,看不到手术刀后面的人的存在。教育关键还是人,没有合适的人,刀就危险了。”因此,我们面对当今脊柱外科的种种现状,应大胆做出以下改变:
·改变只看照片、化验,不问病史体征的现状。
·改变手术的出发点,从“我能否完成这台手术”到“他能否承受这台手术”。
·改变骨愈合只靠坚强内固定的看法,强调接触、血运和应力才是其根本。
·改变假体、内植物在体内一成不变的观念。
·改变签字、多检查治疗避免纠纷风险的想法,责任心、技术、沟通才是关键。
·改变对新技术的片面评价,强调病人的需要第一,而不是不负责任地推广。
·改变对先进与落后的看法。先进的标准应该是用最小的创伤和代价治好病人,而用最大的创伤和代价治好病人应是落后的代表。
·改变对最有前途的人的看法。值得尊敬的应该是抓住医学难题、埋头苦干紧追不舍而文章不多的医生,而不是文章很多质量却不高的医生。
·改变总觉得外国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