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袭已久的医学名称,现实中往往遭遇尴尬。有些字面含义会造成理解上的歧义,有些又包含着隐性歧视,给患者就医造成心理压力,这些都成为一些医学界人士呼吁变名的理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就曾下文,将饱受字面理解之苦的“变态反应科”更名为“过敏反应科”;还有的地方则将“精神病医院”更名为“脑科医院”。那么,医学名称是否有必要因时而变,通过改名使之更人性化;如果改名,又会面临哪些现实难题?本期我们邀请相关学者就此展开了讨论。
本报记者 李天舒 实习记者 杨杰松
本期嘉宾
刘宏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陶 海 武警总医院泪器病中心主任
余凤高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
李世绰 中国抗癫痫协会会长
霍莉钦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
王良录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教授
石海云 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
疾病命名应考虑患者感受
石海云:因为沾了“变态”这两个字,临床中,经常会引起病人误解。我接触的很多患者,在门诊挂号处咨询自己的症状应该挂什么科室的号时,一听是“变态反应科”就很不高兴,认为自己又没有心理问题,却要到“变态科”看病,感觉很不舒服,甚至有些患者觉得到变态反应科看病很不光彩。
如果改名为过敏科,老百姓更易接受,也会使原来不知道去哪里就诊的过敏患者更明确自己应到哪里就诊。事实上,变态反应与过敏的意思很接近,人们最初对过敏现象不了解,所以把它当做变态反应。现在这种机理已经很明确了,还用变态这个词,确实容易引起误会。在与其他医院变态反应科的大夫交流时,我们也曾提到改名的问题。
李世绰:国内专家和教授也曾多次建议给癫痫改名。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癫与狂意思相近,从而易使癫痫病人被误认为患有疯症。调查发现,90%左右的癫痫病人及其亲属有羞耻感。据了解,我国香港一些著名的学者和官员,曾建议改掉“癫”字,称为“脑痫症”,内地一些专科医生在实践中,将“癫痫”简写为“DX”,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后者还可以进一步演变为“递息病”。就字面来说,这个名字既避免了“癫痫”造成的诟病,又接近该疾病本身的实质——脑内(电)信息传递的障碍。我国台湾有的学者还干脆用英语“癫痫”的音译,称之为“艾比利斯”病。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为癫痫病改名的工作,今年6月将再次开展改名的征名活动,希望引起社会关注。
霍莉钦:医院的名字及科室名称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心理造成影响。人得病后会非常敏感,而且很容易产生负面想象,如果词语生硬,如听到“红斑狼疮”、“精神分裂”、“躁狂”等,易使患者在想象中产生心理恐惧。
这种现象对心理科、精神科的影响会更大。有些精神疾病患者如果能在早期得到专业机构的诊疗,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一些患者因为对“精神疾病”这个名词心生恐惧,或担心去精神病医院会被周围人误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回避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或转而去做心理咨询,容易造成病情延误。
所以,医学命名应该考虑患者的感受,比如本身有心理疾病的人,对“精神病”这样的词就很敏感。如果精神科可以改为“心理科”、“心理卫生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就会小很多。
改名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王良录:在医学界,一直存在两种并行的语言,一种是说给老百姓听的,一种是医学圈内自己使用的。拿“变态反应”这个词来说,它是个医学专有名词,医学界沿用这么多年,老百姓用“过敏”代替“变态反应”当然可以,但是在权威医学杂志或专业会议等学术场合,我们还是要使用这一专有名词。
其实不仅在医学领域,很多领域都有自己的术语。这些专有名词约定俗成,领域外的人很难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基本交流。老百姓有通俗的“称谓”,两种“语言”完全可以并行,本身不冲突。比如我们科把“变态反应”后面加了“过敏”这两个字,就是为了方便老百姓理解。
刘宏宇:改名有的是为了方便理解,有的是减少心理压力,对这些建议,我都抱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但是应该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改名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改了名,可能问题还没有解决,因为改名的诉求不尽相同。比如把精神科医院改成脑科医院,这背后隐含着社会上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潜在歧视,所以更需要社会创造关爱精神疾病患者的氛围;再如把变态反应科改成过敏反应科,属于患者缺乏医学常识和对医学名词没有正确理解,这需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应该说,医学的发展是个日新月异的过程,新名词新称谓不断出现,有些也会让患者产生歧义甚至云里雾里。我是心血管外科医生,在看病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对医学知识不是很了解。比如,搭桥、介入、微创等,这些常见的名词要让患者明白,就需要医生做些“翻译”工作。打个比方,面对交通拥堵,“搭桥”是修个立交桥来分流车辆,“介入”则是在原路上疏导车流。这样解释,患者一下子就明白了。
余凤高:对医学名称的改革,应该经过充分论证,不能简单地说改就改。拿变态反应科来说,变态反应一词源于奥地利的一位医学家于1906年发表的一篇名为“Allergie”的论文,意即“改变了的反应性”。1975年,医学界对“变态反应”才下了较准确的定义:变态反应是由不同的免疫机理导致的对机体不利的生理过程。
虽然在我国“变态反应”与“变态”存在着理解上的相似,但实则相差甚远。这种说法是由英文翻译而来,属于免疫系统名词,译法是准确的。如果改变翻译的叫法,可能会引起传承、衔接方面的问题,会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同样,“癫痫”一词如果改变,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变化,比如各卫生系统中有关癫痫的协会、医院、下发文件等等,可能都要发生变动,这是一项规模庞大的工作,很难一蹴而就。即使要改,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和汉字改革一样,当初我们将繁体字简化为简化字,是为了方便扫盲,但后来出现了两岸交流及现代人看不懂古书等问题,因此又有人大代表提出,为了传承中国文化,应该增设繁体字教育。
教老百姓“科学”地看病
陶 海:患者在治病就医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少问题是由缺乏医学常识造成的,比如不了解变态反应科看什么病,去精神科就诊以为就成了神经病,这说明医学科普之路任重道远。那么,谁来教老百姓这些正确的医学常识?谁来教老百姓“科学”地看病?我觉得广大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医生应该主动承担起向社会公众进行医学科普知识传播的责任。
我认为改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做好科普工作,让老百姓能明明白白地看病。我是眼科医生,眼科中有很多名词,老百姓的通俗说法和专业说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老百姓说的“眼皮”,医学上称为“眼睑”;老百姓说的“白眼球”,医学中把表层称为“球结膜”等等。通俗与专业的差异,应该由医生主动告诉患者。在看病过程中,医生不妨做些科普知识的传播工作,这种途径和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医生也应拿起自己的笔,多向公众普及医学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