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新模式带来诊疗新思路

2018-12-13 12:05:42浏览:33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在2月2日《医学论坛》版的版主在线中,我们介绍了版主吴秋方在临床实践中关于医学模式的思考。他认为在临床诊治中,按照生物—心
在2月2日《医学论坛》版的版主在线中,我们介绍了版主吴秋方在临床实践中关于医学模式的思考。他认为在临床诊治中,按照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给患者看病比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更准确。文章刊登后,收到不少基层医生的跟帖。他们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请看——


  Q 读者黄永良提出:医生应该以什么样的医学模式为患者服务,事关诊疗的成败及医患关系的和谐。本人就有亲身感受。

  某患者因患肺结核来我院就诊,但治疗一段时间疗效不理想。患者背上了精神包袱,家属也对医院不满意,认为医生诊疗水平低,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医生调整了诊疗思路,先从解决患者心理问题出发,让护士加强对患者各方面举动的观察。护士发现,患者不能按时按量服用抗结核药,还随意丢弃药物。在沟通后,患者道出了实情。原来他听说抗结核药服用时间长了会伤肝,还会引起胃部不适、呕吐,便不敢服药。原因找到了,医护人员一方面加强了对患者的宣教;另一方面请来患者亲友,解释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消除了家属的误会。随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按量服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通过这个例子,我认为医生不能以纯生物医学模式服务于患者,而应适应医学模式的转换。患者的健康心理很重要,因为患者的心理是治愈疾病的内因,医生的诊疗要通过患者的内因起作用。忽视患者的心理治疗,疾病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社会因素是争取患者疗效的重要外因,忽视社会因素的作用不仅无法得到患者亲友的支持,还会造成误会,引发医患纠纷。

  因此,在诊疗活动中运用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是经实践证明的正确而又有效的医学模式。

  

  A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一条公认的客观规律。生物医学模式只注重外因,推崇技术主义。虽然现代医学被高新技术武装到牙齿,但仍无法解决患者的内因,即心理问题。黄永良医师通过治疗成功的病例,验证了医生不能以纯生物医学模式服务于患者,应适应医学模式的转换,以全新的医学模式为患者服务的观点。

  

  Q   读者翟磊说:读了吴秋芳医师的文章后深有感触。吴医生的反思是我们许多一线医务工作者经常遇到的。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20年的医者,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应时常扪心自问,怎样才能做好一名医生?我为什么而学医?

  一位学者曾说,医学是有着丰富内涵与外延的“人学”。要想认识医学的本质,就必须置身于人类文化的多元视野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医学的精髓,感知它生命的律动。恩格尔曾认为,现代医学在生物学探索与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太多努力,但社会与民众非但不感激,反而引出了越来越强烈的抱怨。而医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陷入了“怪圈”,做得越多,承诺越多,投入越多,责难越多。这是因为现代医学在一个方面用力过大,即片面追求科学化。医学从来就不是纯技术的学科,它关乎人的健康和幸福,集中体现了技术与情感、生物学与人性、经济学与伦理、科学与人文的价值核心。

  

  A 从功效学的角度来看,凡对健康和疾病康复有促进的技术和方法都应归于医学的框架之内。祖国医学有博大精深的医学内涵,有数千年的实践经验和人文精神。但生物医学模式却将祖国医学一直排斥在现代医学框架之外。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引入,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融汇的机遇已经到来。翟磊医师作为一名从事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20年的医者,通过跟师学习和研读经典,体悟到祖国传统医学思想和新医学模式中的人文思想是相通的,认识到新模式与现代中医相结合将为我国医学事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为祖国医学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脑卒中 要识别早期发作症状

上一篇:

控制感染重在内镜消毒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