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肿瘤科主任 王华庆
在欧美以及我国的一系列学术会议上,与恶性淋巴瘤相关的多个研究成果相继被公开报道,从中可以感受到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都在发生着变化。
警 惕
发病率每年增加3%~7%
多个学术会议中报告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每年以1.7%~2.5%的速度增加。其中淋巴结外器官发生的恶性淋巴瘤每年增加3%~7%,发病部位以原发于皮肤、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上升最快,应引起高度关注。非霍奇金淋巴瘤已成为癌症死亡的第五大病因。同时,我国恶性淋巴瘤的发病亦紧随欧美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进入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前十位。如何早期发现、诊断及规范化治疗已成为主要研究课题。
根据最新恶性淋巴瘤分类研究,该病已被细分为近80多个亚型,每种亚型都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诊断和治疗必须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这对病理科医生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准确的病理分型是科学规范化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前提。好在淋巴瘤的分子表型、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和流式细胞等多项先进技术的推广,可以为病理诊断提供很多帮助。
热 衷
在分子预测基础上治疗
从多个学术报告中可以看到,与传统治疗相比,各国专家更加强调建立在分子预测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在B细胞淋巴瘤及T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中更强调治疗的细化。
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上,免疫化学治疗的两周方案和三周方案,其结果证实分子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的地位更加突出。而对淋巴瘤的疫苗治疗则显示出,源自患者特异性自体肿瘤的独特型疫苗,可显著延长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
抗癌新药的研究如硼替佐咪和mTOR抑制剂的应用也为复发性淋巴瘤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对于霍奇金淋巴瘤的早期治疗,更加强调放疗的重要性。对于有预后不良因素的早期霍奇金淋巴瘤,BEACOPP方案的诱导缓解联合常规方案ABVD更能显示出延长患者总生存期的优越性。
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国际预后指数的最新科学评估,针对低、中、高危患者采取积极的不同方案治疗,使得该类型淋巴瘤的治愈率获得提高。
应用新的基因检测技术,如染色体异位、c-myc和p53基因突变来监测患者的预后,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分子预后指标。
对于T细胞淋巴瘤,其病理分类更加细化,如外周T细胞非特指型淋巴瘤、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等。对这些不同亚型淋巴瘤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预后的科学评估,有助于设计特异性的靶点治疗,进而提高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
惊 喜
新药新方案层出不穷
淋巴瘤治疗进展的另一个特点为新抗癌药物和新方案的应用,提高了不同亚型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生存期。如吉西他滨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阿仑单抗联合细胞毒性药物化疗,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国际上已有数种抗癌新药先后进入临床Ⅱ、Ⅲ期试验,如抗叶酸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及苯达莫司汀均已显示良好的治疗前景。
近年来我国正在推广美国NCCN治疗指南中文版,结合中国淋巴瘤患者的实际,科学规范地应用新药物、新方案已成为我国淋巴瘤研究和治疗的热点。我国学者应积极加入国际淋巴瘤药物治疗的大型研究中去,依据循证医学的数据及我国高发淋巴瘤的特点,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关研究。
尝 鲜
科学预测治疗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风险调整治疗和疗效调整治疗也被应用于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中。应用药物基因组学可预测肿瘤患者对不同药物治疗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及机体免疫基因多态性分析可对治疗方案进行风险评估,进而为药物选择及剂量调整提供依据。另外,应用PET-CT检查监测肿瘤患者的治疗转归和疗效评估,进行疗效调整治疗,已达成专家共识,正待积极推广。
趋 势
不同亚型应区别治疗
纵观2009年的淋巴瘤治疗进展,国内外专家更加强调不同亚型的淋巴瘤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如针对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均有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新药的应用。
综上所述,规范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采用分子水平的检测新技术、科学规范的临床分期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恶性淋巴瘤治疗的新趋势。而新药物、新方案、风险调整治疗及疗效调整治疗,有望进一步改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