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格草
1995年春天,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当时,我在一个村卫生室工作。
一天早上,来了一位叫张小龙的病人。他说他咳嗽得厉害,在好些地方看过了,效果不佳,问我能不能想想办法。我为他仔细做了检查,发现病人体温高达39℃,左肺感染严重。我询问药物过敏史,他说自己对青霉素过敏。考虑后,我决定为他静脉滴注林可霉素、地塞米松。刚挂上吊瓶,病人便接连打了几个响亮的喷嚏。突然,他竟大声嚷道:“我进来前刚上了厕所啊,怎么……大夫拔针吧,我要小便。”我急忙取来棉签,准备替他拔掉针头。谁知他不由分说,一把扯下输液器,三步并作两步跑向了厕所。
三五分钟过去,还不见张小龙回来。“莫非他对药物过敏了?”这个念头在我脑海中一闪,我一惊,随即打开一支抗过敏的药物吸至针管内。“大夫,病人跌倒了!”有人喊了一声。我飞快地跑进厕所,发现张小龙口唇青紫,不省人事地瘫倒在地。我吓蒙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我在县医院当内科医生的丈夫进来了。他俨然成了我的上级医师,指挥着我紧张有序地抢救病人。10分钟后,病人的血压恢复了,心率也转为正常,但仍神志模糊,丈夫决定将病人转往县医院。
转走了病人,我的内心更加恐慌,万一张小龙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半小时后,丈夫打来电话,我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是落了地。丈夫用那种高年资医师的口吻说:“遇上过敏性休克病人,关键就在于抢救及时。抓住了时间,就等于争取了生命。”
事情总算有惊无险,但它对我的震撼太大了!接连几天,我眼前全是病人休克时的情形。“趁着年轻,干脆改行吧。”我对自己说。但我立即想起了老师说过的话:“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高风险、高责任,也就选择了无悔。”我一遍又一遍地思前想后,内心不堪其扰。诚然,张小龙是一位高敏质患者,但险些酿成的严重后果却是因为我理论知识肤浅、临床经验不足。病人一开始的表现,便是药物过敏的信号,但却被我忽略了。幸亏赶上丈夫的休息日,他又刚好有事来找我。
“嫂子,你好!”我一抬头,是张小龙。这天,他面带笑容来到我跟前:“那天让你受惊了,今天特意来给你报个平安。谢谢你了。”
感谢病人的理解和宽容!此后我调整心态,将那份内疚转变成一种鞭策。后来由于工作原因,我离开了村卫生室。一次回乡探亲,我遇见了张小龙。他不由分说,给我送来一箱青橘。看着这箱远道而来的青橘,我的眼眶湿润了。其实,医生和病人本是同一条船上的帆和桨,谁也离不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