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
“到汶川去!” 请战书雪片般飞来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中国震撼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曾因造成了24万罹难者而成为20世纪最严重的地震灾害,而那次的震级是里氏7.8级。汶川大地震的规模远超过唐山大地震,成为中国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受灾地区面积在10万平方公里以上,到5月20日,已有4万多人死亡,25万人受伤。灾情牵动着13亿人民的心。
地震发生后,我院上上下下高度关注灾区情况。5月13日下午,唐山大地震中曾参与医疗救援的杨广顺主任第一个向院领导提出请战申请。严以群主任第一个来到院领导办公室递交请战书,强烈要求参战。易滨、阚彤、陆智杰等医生来到医教部主任办公室积极请战。巾帼不让须眉,赵洁、程月娥护士长迅速递交请战书。医护人员以各种形式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赶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研究生、实习生、机关工作人员、退休老教授也纷纷请缨,一封封请战书、决心书、申请书雪片般飞到院领导办公室。医教部主任办公室的电话响个不停。
门诊部全体同志庄严签名的请战书上说:“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我们每位医护人员的心,我们流着泪看着孩子们被压在废墟中的情景,门诊全体工作人员都积极要求前往救灾前线,时刻准备出发……”胆道二科的张海斌写道:“76年唐山地震时,我刚出生,虽未受地震之灾,但东海海啸仍然淹没了我的家乡,我被乡亲们放在大木盆里度过了20多个日日夜夜。今天,祖国人民再次遭受地震灾难,灾区人民不断地发出求救信号,灾区最缺的就是医务人员,每当在电视中看到这些我都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麻醉科医师李泉写道:“想到受灾受难的老人和孩子,我彻夜难眠!养兵一日,用兵一时,我已感受到祖国人民的呼唤,也感受到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的在决心书中说,“汶川断壁残垣,几乎成为大自然的屠城战场,前线急需救援人员。我们既是一名军人,又是一名医生,任何一种角色都应该舍身报国、勇往直前!”
6:30上级来电:医疗队中午出发
5月14日早上6点半,医教部程传苗主任接上级电话通知,要我院成立医疗队,当日中午开赴灾区。集结筹备时间短,在吴院长、李政委的亲自指导下,在医教部有力、有序协调下,四部机关全力协同,相关科室和全院上下都迅速行动起来了。
7点半,医院领导迅速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任务。根据上级指示和灾情需求,医院迅速从各科室抽调医疗骨干,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
8点钟,参加紧急会议的27名同志得知,自己可能成为抗震救灾医疗队成员之一,中午就要出发。通知来得突然,但没有人有丝毫怨言。相反,他们无不热血沸腾,纷纷表示一定圆满完成任务,不辱使命。
9点,最终决定我院22人参加医疗队。未能同行的5人情绪跌到了冰点。李丽、赵玲、张海斌再次写来请战书,强烈要求成为第二批医疗队成员。
护理部叶志霞主任在最短时间安排好了八名符合医疗队抗震救治要求的护士,保证了工作的及时及需要。
由于我院是专科医院,长海医院支援了8位来自骨科、妇产科、心内科、胸外科、急诊科等科室的医生加入我院医疗队。
医疗队成员脱下白大褂,换上迷彩服,打起背包赶来集结,有的甚至来不及告知家人。马优钢副教授上午有两台手术,在他获悉自己中午将赶赴灾区时,病人已经被推上了手术台。他做完手术后已是11点半了。他脱下手术衣,换上迷彩服,连饭都没有吃便赶去集结。
12点,由连斌副院长担任领队、周伟平任队长、马优钢、王家林任副队长的我院抗震救灾医疗队30名队员集结完毕,第一个到达学校指定集结地点。
13点,在参加完学校隆重举行的赴灾区医疗队出征誓师大会后,我院医疗队奔赴抗震救灾一线。
为筹备物资,多少人在与时间赛跑
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必须分秒必争。接到医疗队组建的通知后,连斌副院长、医教部程传苗主任、医教部樊震林助理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协调医疗队员的抽组和急救物资的筹备,整个上午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中。
早8点,院务部任孔彬部长接到通知,我院医疗队中午12点便要集结完毕,赶往机场。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购好所有队员所需用品,院务部召开了一个5分钟的碰头会,负责采购的同志们集思广益,设身处地地为医疗队成员着想,兵分几路,有的去位于逸仙路的775军需仓库采购被褥、雨披、迷彩服、背囊;有的去医院附近的欧尚、大润发超市采购医疗队成员个人日常生活用品和7天的干粮;有的在院内仓库准备办公用品。院务部所有能抽出空来的工作人员倾巢出动,大家忙而不乱,严密组织。一切非医疗活动车辆全部停止,专用于抗震救灾。医疗队随行物资采购完毕。12点,一大一小两辆卡车物资装箱完毕。
与此同时,药材科也经历着这场紧张的“赛跑”。根据连斌副院长指示,医疗队随行药品物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科手术常用药品,一类是医疗队成员自身防护药品。药材科张国庆主任在接到任务后,首先跟自己在成都总医院工作的战友取得联系,了解到当地最缺少的是骨科固定夹板,对方还提醒他要准备好防潮、防虫。同样兵分几路,一路联系供应商,在家中等待供应商送来外科手术常用药品。一路迅速前去附近的大润发超市购买包括清凉油、风油精、仁丹、驱蚊水在内的常用药品。9点多麻醉科打来电话:“别忘准备麻醉药品!”且数量是巨大的,仅氯胺酮就要500支。而类似于氯胺酮这样的麻醉药品供应商通常至少需两周后才能送货。等不及了就自己去取!联系已毕,药材科工作人员驱车疾驶到位于外白渡桥的军需联勤部仓库,领回药品,立即装箱。11点30分,包括抗菌素、止血药、破伤风抗毒素、麻醉药在内的58个品种、39箱共15.6万元药品打包装箱完毕,每个箱子上都贴有详细标签,连同打好的清单一同到达驾驶班。
仪器科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鉴于平时“零库存”管理,器械及耗材库存品数量极其有限。刘吉祥主任带领仪器科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筹措物资。有些供应商因为近期沪上有多支医疗队同时采购要货,不能及时送货,仪器科采购人员便自行上门提货、装箱打包。灾区急需的普外科急救手术器械包是上海手术器械厂独家生产的,但由于暂无存货要一周后才能供应。怎么办?采购人员根据厂方提供的销售记录,寻找到近期进货的商家,请求优先调拨使用。终于,31个品种近30万元医疗器械及耗材,四个小时内准备完毕。所有的人只想着一个字:快!
夜购睡袋,体现院领导对医疗队同志深情
13点,我院医疗队全体成员乘车前往大场海军机场,待命出发。可是由于飞机调配的原因,直到晚上7、8点种医疗队还在原地心急如焚地守候。而此时,从先期抵达灾区机场的长海医院同志们那里传来消息,当地天气非常寒冷!院领导临时决定为医疗队成员购买睡袋。
正在机场组织托运的任孔彬部长致电院内待命的陈晓国副部长,立即派人采购睡袋。忙活了一天的陆芳早刚回到家,正要吃晚饭,就接到购买睡袋的任务。经过几个大卖场的寻找、问讯,终于在浦东金桥家乐福购得30只睡袋送到机场,他刚回到家,正想吃晚饭,又接到任务:立即购买30套保暖内衣。匆忙赶到五角场大西洋百货,已是21点30分,商场正欲关门,售货小姐满脸不情愿,他忙找经理说明情况。一听说是为抗震救灾的医疗队员购买的,对方非常配合,自愿延长营业时间。22点30分,30套保暖内衣顺利送到机场。陆芳早和11位负责在机场装运货物的勤务队员,这时才吃上晚饭。
23点30分,医疗队在等待了近11个小时之后,终于和长征医院医疗队一起坐上了直飞灾区的军用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