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刘佳
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在肺癌临床治疗上的广泛应用,对于靶向药物如何治疗肺癌也误区重重。因此,全军呼吸内科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吴国明教授指出,某一种靶向药物并非适用于每一位肺癌患者,须找到合适靶点才能发挥其疗效。专家建议必须因人而异、因“靶”而异的,患者应理性对待,治疗前需咨询医生、做好个体化治疗靶点的基因突变检测项目等以判断是否适合。
据悉,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肺癌患者约80%为非小细胞肺癌,在确诊时有85%左右是中晚期,约75%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失去了手术根治性治疗机会、常规放化疗的临床效果也不甚理想。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治疗手段,因其具有高度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或仅很少损伤正常细胞的特点,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不少患者都视其为治疗肺癌的一线生机。但很多靶向药物已被证明只对部分肿瘤患者较为有效,而剩下的则是微效和无效。
记者从全军呼吸内科研究所获知,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多为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对这类患者效果明显,可采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阻断致癌信号的传输达到控制癌症的效果。日前该研究所已采用DNA序列测定方法成功为一例非小细胞肺癌60岁女性患者检测了EGFR突变状态,发现该患者EGFR基因21号外显子2573位碱基发生突变,证明该患者对某一种靶向药物具有敏感性,真正做到在个体患者身上找到合适的“靶”,为患者有的放矢地制定了靶向药物治疗方案后控制了该患者肿瘤的生长。“临床条件不同的患者,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疗效不一样。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确定,依赖于基因突变检测的结果,这样靶向药物才能找到合适的靶点并充分发挥疗效。”吴教授解释说。
吴教授还称,据研究发现,女性、腺癌、不吸烟、亚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很高,尤其亚裔患者EGFR基因突变发生率为30%至40%,高于欧洲患者的10%至15%。因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高度敏感,这些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在确诊初期就选用特异靶向药物治疗,以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