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对收治的超低体重早产儿、重度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进行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使许多患儿恢复健康。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病人输液、NICU病人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者。此方式简化了中心静脉穿刺的过程,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维护方便、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减少患者痛苦和降低护理工作量等优点。
医护人员对需要置管的新生儿,采取向家属讲解PICC置管方法、优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置管之前首先评估患儿皮肤情况,如果血小板和出凝血时间异常可推迟置管,尽可能保护血管,待两项指标调理至正常后再置管。PICC置管一般选择肘部贵要静脉、大隐静脉、头部右侧聂前静脉,但对出生头3天或病情不稳定者不宜行PICC置管。确定患儿可进行置管后,应在术前准备好PICC套管包、生理盐水、20ml注射器、肝素帽、敷贴、无菌手套、止血带、皮肤粘膜保护剂、换药包、污物桶等物品。
术中使患儿处于平卧位,上肢外展90°,头转45 ~ 60°,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所有过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穿刺点周围皮肤必须严格消毒,穿刺部位局部暴露需要充分。
入住NICU的新生儿由于给药、喂养等原因需要静脉输注,PICC置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置管成功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静脉炎、导管堵塞、感染任何一种并发症,都会对新生儿的生命造成威胁。
儿科詹海霞护士长介绍了PICC置管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在护理中应如何预防的措施。
1、 静脉炎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几率为2.6% ~ 9.7%,并发静脉炎通常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性损伤、化学刺激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有关。预防静脉炎的方法:促进手指运动、抬高患肢、涂敷喜疗妥。
2、导管堵塞是PICC相关并发症中发生几率最高的,可达21.3%,主要是由于接瓶不及时、封管方法不正确导致血液反流或导管扭曲、打折,血液黏稠度异常者。因此接瓶要及时,输液结束或外出检查时要给予封管,保持一定的输液速度,特别是在堵管时溶栓处理应按步骤规范操作。
3 、感染经常发生在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流脓,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等,可以从导管和血培养出相同的病原菌。注意无菌操作,并在置管的头三天体温需严格监测。
总之,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液方法,同时减轻了由于静脉输液的疼痛刺激,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临床。PICC作为一种先进的输液通道,成功穿刺和安全留置同样重要,随着PICC定位技术的提高和护理经验的不断积累,将为急症新生儿的救治提供良好的护理保障。
陈媛媛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