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如何提高震后救治成功率

2018-12-13 12:25:30浏览:73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张献怀   在这次四川汶川地震救援中,创造了多个成功救治的生命奇迹。然而,依然留下不少遗憾:北川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张献怀 

  在这次四川汶川地震救援中,创造了多个成功救治的生命奇迹。然而,依然留下不少遗憾:北川县曲山小学10岁的女生范泉滟,在废墟中坚持了近60个小时,被救出来仅仅10余分钟不幸身亡;刚结婚一年的陈坚在废墟中被埋了3天3夜,在救援过程中,他还通过在场的记者跟大家聊天,当他被救出后却很快就不行了;都江堰市民张小平在地震129个小时后被消防官兵营救,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因心力衰竭而去世……

  是什么原因在他们获救后,离生的希望仅有一步之遥而永远离去了呢?怎样才能提高震后伤员救治的成活率呢?今后再遇到此类伤员,临床医生该如何准确救治呢? 

        解救之后需防猝死

  为什么有的伤员被压住的时候还能说话,可救出不久就死亡了?

  仅从消息报道很难确定死亡的确切原因,但看来像是猝死。地震伤员长时间被困,不可避免地导致脱水和肾功能损害,既而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其中高钾血症最危险。如果再进一步考虑到在伤员被解救出来后,坏死肢体的钾会大量进入到全身血液中的因素,那么由高血钾导致心脏停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有方法预防这种情况吗?

  可以考虑在肢体解除受压后,立即在其上方扎上止血带,直到完成截肢手术。我们目前还不知道这类伤员究竟有多少合并有高钾血症,如果能够证明高钾血症具有普遍性,那么今后应该考虑在早期复苏液体中加入碱性药物和钙剂。

  导致猝死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是的,肺栓塞也有可能。当肢体被长期束缚于一个狭小而不能活动的空间时,血流因缓慢而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一旦能够重新活动和血流加速,血栓就可能会脱落而导致肺动脉阻塞。小的栓塞可以没有症状,但大的阻塞可以在30分钟内致人死亡,非常凶险。但确诊肺动脉栓塞比较困难,尤其在灾区那种环境下几乎不可能。我以为,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上述两种病症与伤员获救后短时间内发生猝死的关系可能更密切些。

  推荐限制性复苏

  输液是最基本的抢救吗?

  是的,输液出于两个需要,一是为了纠正脱水,二是抗休克,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应该注意输液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就纠正脱水而言,如果伤员已经发生急性肾衰,大容量的快速输液很可能导致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如何对休克进行复苏近年有新的认识。经典的失血性休克复苏方法是,一旦发生休克,首先立即进行大容量快速补液,使血压达到并维持于正常水平,然后再转运或进行其他处理。但这种方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受到质疑。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在没有危及生命的出血时,不复苏比复苏预后好;在存在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时,进行低容量的,以收缩压限制在80~100mmHg水平的限制性复苏,比大容量、以恢复正常血压为目标的复苏预后好。最重要的是,尽快将伤员输送到有进行止血手术条件的医院,只有在完成了决定性的止血手术以后,才可进行完全的复苏。

  为什么会这样?

  在止血手术获得成功前,借助快速和大容量输液提高血压的做法可造成更加严重的出血,甚至使已经停止的出血再度出血,于是血液被不断稀释,血液的氧输送和凝血功能不断恶化,结果增加了伤员死亡的风险。此外,被埋在瓦砾堆中数十小时后接受大量的复苏液会造成低体温,进一步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所以,在伤员被解救出来后,还应该盖上被子保暖。就此,北美几个创伤学会在2003年便提出,仅对出现意识障碍和脉搏微弱的伤员进行复苏,而且是限制性复苏。2007年欧洲发布了失血性休克的复苏指南,也同样推荐了限制性复苏的策略。可见,在被解救的伤员得到更明确的诊断和接受了决定性的治疗以前,都应该限制输液的速度和量。

  快速救命是原则

  地震伤员后期救治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伤员送达医院后首先要对其伤情进行快速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既要注意可见的损伤,更要注意隐蔽的损伤,特别要排除脊柱损伤。对多发伤要根据对生命的威胁程度决定手术的轻重缓急。对于十分危重的伤员,应把手术作为拯救生命和休克复苏的组成部分,不追求完美,只求快速和救命,这是个原则。在伤员处于高危状态和大批其他伤员涌入的情况下,完美和复杂的高难度手术不但伤员本身难以承受,也使更多的伤员失去救治的机会。

  有具体的方法吗?

  对这类伤员近年倡导进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如对腹腔损伤,仅进行止血和引流手术,不做器官修复,并使用临时关腹,以便随时和多次地对腹腔进行再处理。说到这里,应该提到“腹腔间隙综合征”的问题,它是指因腹腔内压力急剧增高而导致呼吸、循环、肾脏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如果膀胱压力>25厘米水柱,同时伴有前述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便可以确诊。腹腔损伤控制手术采用临时关腹也是为了预防“腹腔间隙综合征”。但绝非腹腔损伤才会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严重的骨盆骨折、腹膜后血肿、大容量液体复苏都有发生“腹腔间隙综合征”的风险。对“腹腔间隙综合征”必须紧急进行减压手术。有时病人的整体情况可能很糟糕,使医生难以下手术的决心。但减压手术并不复杂,创伤也不大,因此不必考虑病人不耐受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如果腹腔内压力不被释放,病人的全身情况只能持续恶化;而一旦获得减压成功,所有器官和系统的功能都能得到立即改善。

  过分保守易误事

  在1995年发生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6000名住院伤员中有372名发生挤压综合征,对此有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建议吗?

  由于肢体受压,缺血坏死的几率很大,注定了“挤压综合征”的高发生率。对于已经确认坏死的肢体,肯定应该在第一时间行截肢手术,问题是对于尚不能确定已经坏死而暂缓实施手术的肢体。根据美军在伊拉克战场的经验,如果四肢出血而使用止血带超过6小时,均被认为肢体没有成功被保留的可能而采取截肢手术,何况受压了数十小时的肢体。早期截肢虽然残疾率高,但降低了并发症和病死率。急性肾衰是“挤压综合征”最普遍的威胁,一旦发生,则必须依靠血滤或血透来维持治疗。目前还不能确定本次地震究竟造成多少例“挤压综合征”和急性肾衰,估计数量会很庞大,这是很大的挑战,当地医疗机构应早做筹划。

  软组织的脱套伤具有潜在的威胁。很多脱套伤表面看皮肤和组织完整无损,但深部脂肪组织的血管其实已经大面积损毁。应毫不吝惜地清除这部分脂肪组织,用健康的反削后的皮片覆盖创面。保守或姑息措施往往最终酿成大面积的软组织感染和坏死,我们见过很多这种病例。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成都军区总医院同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建立协作医院

上一篇:

微笑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