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 顾建文 杨 涛
明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经过一年前那场惊心动魄战地救治的洗礼和之后不断反思总结,当初成功的救治经验以及尚需完善的救治思路逐步被学者们理出了头绪,并陆续发表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为灾难医学积累了极有价值的资料。本期我们集纳了第一时间经受住特大地震救治考验的专家们梳理出的经验和反思,以飨读者。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救治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尤其对地震大批伤员的时空分布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在远离市中心、有发达交通联络的位置,建立独立、大型的医疗机构,对于突发灾难伤员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位置 决定救治效率
地震所致伤亡的基本特征是发生突然、伤亡率高、伤亡量巨大。早期救治对挽救伤员生命、改善其预后尤其重要。我们所在的成都军区总医院紧邻汶川向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延伸的地震破裂带,地处成都东北三环路及绕城高速路之间,是距离城市中心相对较远的大型医疗机构,通过外环公路我院到都江堰、彭州、广汉、什邡等地区的交通很便利。
在震后20分钟我院即接收到第一批地震伤员,随即周边地区大量伤员在短时间内同时送达,震后12小时内累计接诊480人次。我院收治伤员的高峰较四川省其他大型医疗机构明显前移。其中先后到达次序为成都西北方向平原地区紧邻高速公路的区域:彭州、都江堰、广汉、什邡、绵竹。另外,由于地震发生区域龙门山断裂带西北方向为山区,交通堵塞,汶川、映秀、茂县无法外送伤员。同时由于地震早期成都市三环内交通拥堵,市中心医院极少接收地震伤员,早期的颅脑外伤伤员则大部分通过外环公路送至我院。
接诊及时 可减少创面感染
与其他医疗机构相比,我院接诊伤员特点是多未接受初步治疗,许多伤员甚至未行包扎、简单止血等基本处理。这一方面可能会造成患者面临失血、伤口感染等风险增加;另一方面也为院内规范治疗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由于处理及时,患者创面并未出现感染。而处于成都市中心的大型医院,由于震后第一时间市中心交通瘫痪,接诊伤员较我院稍迟,且多数已在地震现场或附近接受简单包扎。由于现场救治条件有限,其接诊伤员后期反而出现较多的创面感染。
颅脑损伤是地震中致死第一位的损伤,在地震危重伤员中具有代表性。这些伤员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接受有效救治,将很难救治成功。我院收治地震颅脑损伤伤员92名,其中早期12小时收治76名,在全部病例中大部分合并有休克、挤压综合征等致命的合并伤,在经过治疗后89名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其中大部分伤员获得了较好的预后,能够独立生活,有1名患者甚至在伤后被埋192小时未进食、水,最终完全临床康复。死亡3名,其中2名患者因伤势过重,在入院后48小时内死亡,另1例术后合并肾衰和肺部感染死亡。
分诊原则 应顾及更多伤员
本次地震波及范围广,造成大批伤员。常规状况下救治耗时费力,需要投入大量医疗力量抢救,危重伤员需要监护及观察生命体征。当短时间内有大批伤员入院,这给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带来的压力是空前的。
面对短时间来院的大批伤员,如何保证救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个棘手的问题。医院在各科室抽调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组建应急分诊小组,对所有来院伤员进行联合分诊。分诊原则为:根据现有救治能力和医疗资源使用情况把握分类原则和救治重点,一般是先重后轻,合理调配。当有大批伤员时,重伤员不再无条件地比轻伤员优先处理,应尽可能抢救多数伤员的生命。对需要长时间复苏或复杂手术的少数极重度伤员,为了多数伤员的利益,以对症处理为主,加强观察。分类的关键是快而准,不能因分类耽误救治时间,故要求分类人员必须有相当的素质和经验,最好是高年资医师。
灾难救治 医院选址新依据
从以上经验不难看出,对于重症患者能够及早到达大型医疗机构是其最终获救的关键,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尤其重要。临近高速公路、远离城市中心交通拥堵地区都将为危重伤员的早期救治提供时机。考虑到诸如“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突发事件在我国并非罕见,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灾害救治体系。而对其中的关键一环——大型医疗救治机构的选择,应着重考虑其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以避免灾害、战争时,城市中心区域受到的打击和交通拥堵,更有效地完成相关救治。期望在此后类似灾难发生时,我们的经验能够为减少人民群众蒙受身心损害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