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教授 王锡山
目前,在临床上遇到的结直肠癌病例绝大多数已属中晚期,占全部病例的80%~90%,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癌肿穿透肠壁全层,侵及邻近的组织器官。根据以往的病例观察,我们认为,即便一些已经存在肝转移的病例,只要病灶孤立单发或较局限,并且患者自身状况和医疗条件允许时,仍应积极施行联合脏器切除术。
事实上,对上述部分病人采取联合脏器切除及同时肝转移灶Ⅰ期切除,已得到业界越来越多医生的认可。国内多家医院及肿瘤防治中心也肯定了这种手术的近、远期疗效,其在安全性方面与非联合脏器切除的病例无显著差别。
但在接受联合脏器切除的患者中,会存在相当一部分病例,其受累的组织器官在术后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中并无癌浸润,仅表现为慢性的炎性浸润改变。有癌浸润的病例予以联合脏器切除,自然有望得到长期生存的机会。而那些术后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局部仅为炎性浸润的病例,其手术方式选择的正确与否、能否从手术中获益,同行中仍有不同见解。
支持结直肠癌联合脏器切除手术的学者认为,这种局部晚期的病例,术前难以判定手术切除的范围,唯有详细术中探查,方可决定具体的手术方式,而术中无法准确判定受累组织器官是癌性浸润还是炎性粘连。为确保彻底清除病灶,必须施行联合的受累器官整块切除,同时这种扩大的切除范围也有利于防止术后的局部复发。即使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炎性浸润者,也会存在一部分漏检的病例。
反对此类手术学者的观点主要是:一切组织器官皆有各自的功能,切除后必然会出现功能缺失,应以对患者最小的创伤来解决问题。术中可行冰冻病理学检查,根据病理学结果决定是否行联合脏器切除。
根据我院积累的一组517例联合脏器切除的病例资料,我们有如下体会与大家分享。首先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决定了它的发病特点。结直肠癌在人体的实体肿瘤中属于生长较缓慢的一种肿瘤,其主要表现为肿瘤在沿肠腔环形发展的同时,由黏膜层向下穿透发展,突破浆膜或肠壁后,可侵犯邻近组织器官。虽然肿瘤可能很大,周围浸润也较严重,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化较好、生长缓慢,淋巴结转移较晚,故施行联合脏器切除能获得良好效果。此外,多数肠管周围空间较大,受累组织器官多为非重要生命器官,联合脏器切除具有可操作性。并且60%以上的病例无淋巴结转移,发生转移也多限于局部淋巴结。
当然,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利弊兼有,得失共存。获益和所得在于病人因根治性手术切除,赢得了宝贵的长期生存机会。弊端和损失体现在这类手术属于大型或特大型手术,术程耗时长,器官切除增多,手术风险大。同时,切除了受累器官,在患者近远期的身体生理功能上,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影响还可能是长期和严重的。就医生而言,详尽的术前准备是保障病人手术顺利安全的关键所在。具体切除范围既要保障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又要防止手术的盲目扩大,这点对医生的术中判断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本报记者衣晓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