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宣传处
在“5?12”特大地震一周年和“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建功标兵”和“巾帼文明岗”评选揭晓,全国共评选出132个“巾帼文明岗”先进集体和269个“巾帼建功标兵”先进个人,广东省有12名“巾帼建功标兵”和 5 个“巾帼文明岗”荣登榜上。5月11日下午,国家卫生部、全国妇联、总后卫生部联合主办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暨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文明岗”和“巾帼建功标兵”表彰大会在北京国谊宾馆隆重召开,珠江医院心胸外科护士长余艳以其在抗震救灾和日常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并作为广东省唯一个人代表赴京领奖。
余艳,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胸外科护士长,1974年7月出生,1989年考入第一军医大学,1992年毕业分配到珠江医院从事护理工作至今。她,十七年如一日,以精湛的技术和贴心的服务赢得了无数患者及家属的称赞;她,刻苦钻研业务,工作任劳任怨,多次被评为单位标兵个人;她,在灾难面前无惧生死考验,毅然奔赴震中汶川救治伤员,成为首批徒步进入震中映秀镇的地方医疗队员。在灾区的15天里,她和队友们做出的突出贡献受到了吴邦国委员长和贾庆林副主席的高度评价,被灾区人民誉为“广东铁军”。阿坝自治州委书记侍俊在评价她和队友时用了“四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工作、作出了特别优异的成绩。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余艳得知医院将组建医疗队奔赴灾区第一线的消息时,立即报名主动请缨。当组织了解到她爱人患病在家,孩子年幼需要照顾等家庭实际困难时,她向党支部表态:灾情面前个人困难不足挂齿,坚决要求投入抗震救灾战斗之中。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余艳隐瞒了实情,只是轻描淡写告诉家人自己要去四川出差,就义无反顾收拾行装奔赴灾区。5月14日赶到都江堰后,为了尽快赶到震中映秀救人,余艳和队友们每人背上60多斤重的药品器材,不顾余震不断、峡谷山体滑坡的死亡威胁,连夜跋涉在山谷陡坡上一脚宽的泥泞小径上。小径的一边是悬崖峭壁,不断有飞落下来的巨石,一边是深不见底咆哮的岷江,余艳和队员们拄着竹棍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前进。周围漆黑一团,隆隆的山体滑坡声此起彼伏,随时滚落下来的石头和稍有不慎的一脚踩空,都会令人顷刻丧失性命。路况的艰险、超负荷的负重已到了身体承受的极限。余艳咬牙始终坚持走在队伍最前方,高声提醒队友前方的路障和险情。为了减轻负担,余艳扔掉了换洗衣服和随身带的水壶,药品却半颗也舍不得扔。齐膝的淤泥把鞋子陷住了,她手脚并用拨出鞋子,继续挺进。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成功穿越了被当地群众称谓的“死亡峡谷”,与队友成为首支徒步抵达映秀镇的地方医疗分队。
抵达映秀后,余艳不顾疲劳,发扬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与队友们一起到灾情最严重的废墟现场参加抢救。灾后第5天,在返回医疗点取药时,余艳突然听到一座倒塌的民房下,传来极其微弱的呼救声,她赶紧俯下身子,趴在废墟上仔细地辩听、搜索,终于发现了瓦砾下的一名幸存者。她立即和队友们展开营救。废墟上余震不断,余艳却坚持一步不离地守在伤员身边,全然不顾残垣断壁随时再次坍塌的危险,为伤员输液包扎,鼓励安慰伤员,成功救出了这名被废墟掩埋近九十小时的老乡。
在临时救助点内,面对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工作条件极为简陋,伤病员人数众多的情况,余艳每天从早到晚高强度工作近二十个小时,独自完成了多名重伤员的外科清创、骨折固定等救治工作,累得晕眩倒地也不肯休息。在映秀的15天里,余艳和队友们每天顶着炎炎烈日,冒着塌方和余震的危险,负重几十斤,攀越了映秀镇附近十余个山头,走村入户,为受灾群众巡诊治疗、送医送药,成了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灾后的映秀,医疗器械极度缺乏,没有手术台,她就半跪在临时搭起的木板上,为伤员清创、缝合;没有手术灯,她就用手电筒照明;手术缝线不够,她就把纱布的线抽出来当缝线。就这样,她和队友们共协助处理伤病员1600人次,配合完成手术26台次,转运重伤员32名,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在救灾一线,余艳同志还主动承担起广东省医疗队的后勤保障和物资管理工作。在救助工作之余,她每天上山担水、垒灶做饭,清洁整理住宿点,巡查物资,登记物资流动明细,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赢得了医疗队以及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
护士长岗位的余艳,在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志。她坚持每天早上班,晚下班,三班跟护士一起床头交接班。每次抢救,她总是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指导护士出色完成各项抢救工作。护理管理上,她始终把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严格落实护理核心制度,成立了科室护理质控小组,改变以往科室护理质量由护士长一手抓的模式,设立科室护理管理分工负责制,扩大管理的层面及管理力度,进一步确保了护理质量及安全。
为了进一步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她结合心胸外科的临床工作实际,修订出既符合护理操作规范又切合专科临床工作特点的护理操作流程,组织全科的护士分层次进行经常性的专科知识讲座和操作训练,选派护理骨干分别参加了老年专科护理小组、疼痛专科护理小组、安全输液专科护理小组、危重症专科护理小组等的学习,定期组织护士将所学新知识在科内进行交流。通过这些管理上的创新举措,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了每位护士的优势与潜能,科室护患沟通更加顺畅,护理服务满意率稳步提升,“好车头”带出的护理组多次被评为优秀护理单元。
(报道:胡琼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