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宣
抗震救灾医疗队工作简报
(第四期)
我校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是校机关和三所附属医院抽调38名精兵强将组成,是一个综合型的十分优秀强势团队。队临时党支部在学校赴德阳片区抗震救灾医疗队总指挥赵先柱副校长领导和指导下,自5月12日晚出发赴灾区抗震救灾以来,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书记当旗帜、骨干当标杆、党员当亮点”为要求,紧紧围绕“确保圆满完成医疗救治任务、向灾区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为目标,认真学习贯彻胡主席和军委总部关于抗震救灾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通过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建制”把全队人员凝聚起来、全过程把大家积极性调动起来、全方位把大家创造性激发起来,与死神争夺时间,让困难向我低头,从而夺取了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且创下了多项第一,即第一个到达地震灾区、第一个展开大批量急救手术、第一个川外医疗队在央视发出声音、第一个批量组织伤员远程后送。截至5月30日,完成手术182台,其中危重手术115台,总量位居第一;接诊和义诊病人2500多人;为1200余名一线官兵进行了巡诊,并送去了紧缺药品、防疫用品及相关器材,发放个人防疫宣传资料6000份,开展学术讲座11次,参加全院大查房30余次、开展会诊50余次,7次组织专家组赴绵竹、什邡两县11家基层医院,检查700多名伤员救治情况等,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充分肯定,首批受到四总部通报表彰和德阳市委、市府专程致信感谢。
一、 坚强领导、着力在统领大事上主动作为
在如此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面前,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极富挑战性,特别是对短时间内临时组建、来自机关和医院不同人员构成的首批医疗队更是一次严峻考验。对此,我们有清醒认识和足够思想准备。一是健全组织。医疗队5月12日午夜出发,连夜冒雨火速开进,13日早晨6:20到达重伤员集聚地德阳市人民医院,医疗队宣布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成立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队政治教导员兼任支部书记,下设四个党小组,各党小组长兼任行政组长,为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搭建了平台、畅通了渠道,为实施能级管理和开展业务编制了严密的组织网络体系,更为全队同志近100小时连续昼夜奋战、挑战生命极限、与死亡抗争提供了坚强领导。二是管好大事。在这种特殊环境、艰苦条件下,队党支部保持高调强势领导态势,重大和重要事项,特别是工作转轨、重心调整等必须经支部研究或主要领导碰头,形成决议或达成共识后方可实施。比如大规模、成批次、快节奏的伤员急救工作告一段落后,姚家文书记按“主动作为、有所作为”思路,及时提出要实现“三个转变”,即逐步从紧急救治为重点转变为后续治疗为重点、从单一治伤转变为治伤治病、从超常规医疗救治转变为规范的医疗秩序。从而,增强了支部“一班人”贯彻落实赵总指挥就适应转变强调遵循的“五项原则”和“六句话要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把握了中心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同时,有关重要分工、“火线”入党、立功受奖等与大家密切相关事项也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规定程序形成决议,以确保支部领导功能得到落实。三是统一意志。“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一方面,坚持用胡主席和军委总部指示和决策统一全员步调,用“党员冲在困难前列、我为灾区自觉奉献”价值取向引导全员思想,用灾区人民面临困难和实际需求把握工作走向,保证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另一方面,针对队员结构多元、各具优势和需要磨合等特点,注重用事业和感情凝聚人心,用理解和包容化解矛盾,用人民军医形象和品牌教育队员,狠抓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再一方面,针对我们首批医疗队在灾区工作时间长、体力精力透支大和心理问题容易滋生等情况,在用我军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战斗精神”激励和勉力大家的同时,开展心理疏导,进行心理援助,确保全队始终处于昂扬的精神状态。四是落实制度。坚持用“三会一课”作为组织生活的基本载体,作为实现组织领导的基本手段。截至目前,各小组召开生活会12次、召开支部大会4次、召开支委会8次、上党课2次等,收集情况、研究问题,分析形势、开展教育,总结工作、未雨绸缪,讲评党员、党管党员,确保了人人都在组织之中、学习之中、约束之中、管理之中和监督之中。
二 、率先垂范、着力在争先创优上主动作为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为激发和调动全员工作的积极性,队党支部下大力抓了以下几方面:一是领导表率作用。支部领导是全队的“灵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对此,几名支部领导坚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为全队做出好样子。支部委员郭继卫队长抓工作认真负责,经常深入临床一线,重视各方面协调,注重思考研究问题,战胜体能极限,坚持指挥岗位,是一位有点子的“明白人”;支部书记姚家文教导员善于把握和驾驭全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活跃,特别是在抓新闻宣传上成绩卓著。在无政工干事情况下,感冒坚持工作,即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经常熬更守夜亲自写新闻、简报和总结等,被誉为全队“睡觉最少的人”。支委程晓斌副队长大局和配合意识强,自觉服从主官领导,不计较个人得失,注重抓工作落实,在帐篷里度过不平凡的43岁生日,等等。领导团队带头“吃干粮、喝凉水,猫帐篷、冒余震,受闷热、遭虫咬,同甘苦、肩并肩”的为人表率的良好形象,使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开展创先活动。针对抗震救灾工作实际,先后开展了争创“模范党支部”、“争先创优、立功创模”和“考验党员、讲评党员、发展党员”等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党员引导到自觉践行“先进性”、体现“先进性”、弘扬“先进性”的生动实践上来,全队同志自觉将“病房视为阵地、伤员视为亲人、手术台视为战场”,努力工作,攻坚克难,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如党员王序全副教授被称为全队“手术冠军”,连续奋战30余小时,完成骨科手术30余台;又如党员丁生才副教授被称为“全能冠军”,肝胆、普外、骨科和颅脑外科等手术哪里缺人哪里去。同时,痔疮严重发作,仍坚守在手术台;还如党员姚元章教授被称为全队“分诊冠军”,完成了近500例伤员的分类和分检,使急诊片区伤员救治秩序大为改观;再如党员李龙坤副教授被称为全队的“清创冠军”,24小时清创60余例等,可歌可泣的好人好事枚不胜举、层出不穷。三是大力激励先进。队党支部为使全队同志学有榜样、赶有标兵,及时对工作进行阶段性小结,自下而上评选出先进个人,经支委会研究决定,报请片区总指挥同意,推荐党员杨辉教授、鲁开智和沈跃副教授为首批立功候选人、批准为党员罗旭助理员记三等功一次;经“火线”现实表现考察,按程序吸收聘用人员游春梅、乐东梅两护士为首批中共预备党员。同时,还推荐党员王许全、丁生才、姚元章等专家为四川省卫生系统表彰对象等等,极大的调动和增添了医疗队员的工作干劲和热情。
三、 营造氛围、着力在宣传造势上主动作为
这次,“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之重、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均属罕见。抗震救灾工作需要全社会、特别是身处一线医疗队、包括受灾群众积极参与和鼎立支持。对此,队党支部立足自身现有条件,借助各方面和各层次的影视、网络和平面等媒体资源,大力加强宣传报道工作,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推进积极争取舆论支持。一是及时反映受灾情况。5月13日凌晨,当全国人民不十分清楚德阳灾情时,我们坚持从实事求是出发,及时将看到德阳市人民医院遍地是伤员和缺医少药的消息,“第一时间”通过中央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等媒体连线直播公布于社会,引起党和国家及社会民众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二是跟进反映救治动态。按照救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快速推进情况适时跟进报道。如在紧急救治黄金时间,及时反映手术台、麻醉医师和相关器械耗材紧缺等情况,迅速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援;又如在实施急救中期,及时反映一线医院伤员严重超员、救治条件有限、我校率先组织伤员远程后送等情况,此办法得到上层抗震救灾指挥机关的重视和采用;再如在抗震救灾工作重心转轨阶段,及时反映要加大抗感染、防疫情力量等情况,对救灾工作均起到很好舆论引导作用。三是大力宣传救灾举措。针对伤病员当前忧虑最多的“身体能否迅速康复、出院后能否正常工作、子女能否按时参加高考、眼前庄稼收种会不会误时、下一步有无房住和饭吃、能否走出失去亲人的心理阴影”等现实问题,党支部组织医护人员深入到伤员中,反复宣传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抗震救灾的举措,用鲜活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事实,耐心细致的做心理安抚和情绪稳定工作,较好的配合了临床治疗等等。通过上述有效举措和支部功能拓展,为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和防疫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首批医疗队临时党支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