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呼吸内科中心教授 金发光
气管、支气管结核以往称支气管内膜结核,是发生于气管、支气管黏膜或黏膜下层的结核病变,其开始先侵犯黏膜层,为黏膜的单纯性炎症,之后相继形成结核结节、浅表性溃疡、肉芽肿,还可侵犯黏膜下层和软骨,进而造成气管填塞或纤维化疤痕性狭窄。由于这种特殊的病理过程造成临床与影像学无固定的和特异的表现,因而易出现漏诊和误诊。
漏诊误诊高达八成
今年81岁的李女士因胸闷、气短、咯血,曾被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支气管炎”、“阻塞性肺不张”、“肺癌”等病。最后在我院经超细支气管镜检查取病理活检确诊为“支气管结核”。
我们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经支气管镜检查诊断的632例气管、支气管结核病例进行了临床研究。其中男患者278名,女354名,年龄在15岁~81岁。
这些患者在支气管镜检查前全部进行过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检查。其中,临床诊断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而未明确诊断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149例,漏诊率为23.6%;诊断为肺癌并阻塞性肺不张158例,肺炎94例,支气管炎76例,支气管扩张23例,支气管哮喘18例,支气管异物并感染12例,诊断合计为381例,误诊率为60.3%;考虑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102例,符合率为16.1%。漏诊率和误诊率合计高达83.9%。
在这些患者的诊断过程中,我们根据患者病变部位不同,分别选用各种类型的电子支气管镜与超细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检查。全部病例均在可疑部位活检和刷检涂片,做组织学、细胞学和细菌学检查。结果,全部病例找到抗酸杆菌确诊,细胞学检查均为阴性。
临床影像都不像结核
我们发现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很不典型,是导致该病误诊漏诊多的原因之一。我们确诊的这些患者以顽固性干咳为主(72.7%)。其次为间断性咯血,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气短、喘鸣、胸痛等。而乏力、盗汗、体重下降等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较少见(5.1%),还有部分病人可无任何临床症状(7.4%)。
从影像学角度看,在早期阶段未形成气管填塞或狭窄时,肺部影像学可无异常或表现为小斑片、小点状阴影,易被误诊为气管、支气管炎症或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当气管狭窄,出现气短、哮鸣时,易被误诊为哮喘。部分病人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还与肺癌极为相似,主要症状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和咯血或痰中带血,影像学表现为肺不张、肺部块影、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等,极易误诊为肺癌。研究的632名病人中有158名误诊为肺癌,误诊率为25%,尤以老年人更易误诊。
易感人群似有变化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传统认为气管、支气管结核以青年女性多见,该研究男患者278名,女患者354名,男女比例1:1.27。35岁以下患者占368名,占58.2%。近年来由于肺结核年龄趋向老龄化,老年人患气管、支气管结核也有增加趋势,其中36岁~59岁患者153名,占24.2%,60岁以上患者111名,占17.6%,表明中、老年人气管、支气管结核并不少见。
患者病变部位左肺多于右肺,左主支气管受累占很大比例,可能与左主支气管较为细长、位置较水平、易致分泌物和菌体滞留的解剖等特点有关。其他依次为右中叶、左上叶、右上叶、左下叶、左舌叶、右下叶、气管、隆突等,病变几乎遍及所有叶段支气管,说明气管、支气管结核具有分散、多发的特点。
气管镜下原形毕露
气管镜下各型病变中以肉芽增殖型占首位,其次为炎症浸润型、溃疡坏死型和瘢痕狭窄型。气管、支气管结核在气管镜下常缺乏特异性,许多表现与肺癌极为相似,但详细观察,尤其是在电子支气管镜下观察与肺癌仍有不同之处。
浸润型气管、支气管结核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突出,其范围广泛,白色泡沫状分泌物较多,而浸润型肺癌病变相对较局限,炎症反应轻,分泌物很少,以黏膜粗糙不平、小颗粒状结节伴管腔狭窄为著。溃疡型气管、支气管结核可见有较厚的白色、黄色或黄白相间的胶状伪膜或黄色斑块,且周围有范围较大的炎性改变并伪膜,刮除伪膜可见新鲜的肉芽组织不易出血,而中心型肺癌病变局限、多呈局部肿块,肿块表面可有薄层坏死并伪膜,刮除伪膜可见菜花样肿块,易出血。增殖型气管、支气管结核可见息肉状,菜花样增生性肉芽肿致支气管开口堵塞或狭窄,与肺癌不易区分,但结核病变组织相对较坚韧,活检较费力,不易钳取,接触和活检时也不易出血,而肿瘤组织相对松软、脆性大,接触和活检时易出血。纤维疤痕型气管、支气管结核表现为黏膜苍白、黏膜可呈纵型改变和疤痕形成,伴有管腔狭窄,组织坚韧难以钳取。
气管、支气管结核漏诊和误诊的原因之一是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不重视支气管镜检查。临床上,长期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发热、胸痛、气短、喘息的病人均应考虑到该病。气管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应用。(朱立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