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大爱无言亦无边

2018-12-13 12:37:36浏览:90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生命接力。 这是一叶用心构筑的爱心方舟。 抢救生命、救治伤痛、安抚心灵……连日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用融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生命接力。 
    这是一叶用心构筑的爱心方舟。 
    抢救生命、救治伤痛、安抚心灵……连日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用融融爱心,向劫后余生的灾区同胞敞开了温暖的怀抱。 

生命转移 爱心接力

    5月22日夜,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战备值班室的电话骤然响起,福建省卫生厅要求医院紧急收治四川地震灾区重伤员。 
    情况紧急,分秒必争。一场“战斗”打响了。 
    医院紧急召开常委会,研究部署收治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分工。紧急启动应急救治预案,成立救治伤员的指挥组、专家组、医护组、政工组和保障组。紧急腾空全院全件最好的侨宾楼病房,快速筹措伤员救治必需的药品、器械,组建地震灾区伤员爱心病区。 
    王海林院长、沈佩政委提出明确要求,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投入最好的设备、最强的阵容、最优的服务,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伤员。 
    为了抢救灾区亲人的生命,全院上下都在争时间,抢速度。 
    许多科室的医护人员或写请战书,或给领导打电话,有的干脆跑到院领导办公室,个个慷慨激昂,情真意切,要求请战领命。他们中,有技术精湛的医疗骨干,有即将退休的老专家,有分娩不久的年轻妈妈,还有家中同样受灾严重的四川籍医生、护士。 
    神经外科王如密主任正在300公里外的三明市会诊,星夜兼程赶回医院。侨宾科姜洪主任接到腾空病房的指令后,立即带领全科人员展开大搬迁。心血管内科郑卫星副主任身患幽门梗阻等多种疾病,愉快地参加“战斗”。护士长李琦不顾即将中考的小孩正发高烧,甩给邻居照顾一头扎进了病房…… 
    5月25日和27日,医院分两次迎来了24名和8名来自四川绵竹灾区的伤员。浩浩荡荡的救护车队驶进院区,全院千余名医护人员站在院区道路两旁迎侯,拉开横幅,挥动双手迎接他们。 
    当装载伤员的救护车缓缓停在侨宾楼门口时,许多医护人员早已等候在这里。他们主动充当志愿者,热情帮忙运送伤员到病房,有的推着担架车,有的推着担架椅,有的小心搀扶着。 
    记者在爱心病区看到,医护人员精心布置了爱心问候卡、张贴了温馨的爱心标语,准备了当天的报纸,墙上还挂着寄托祝福的千纸鹤。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崭新的病床、崭新的被服、崭新的电视……每个伤员的生活用品从牙膏、牙刷、拖鞋到餐具、纸巾,一应俱全。病区还实行封闭式管理,出入口日夜有哨兵站岗。医院领导到病房看望了每一位伤员,为每位伤员献上鲜花,送上慰问信和爱心慰问金。 
    大量转运伤员的到来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医护人员都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参与到救治工作中。不少医生和护士下班后还留在病房,以志愿者的身份陪伤员聊天,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浓浓的温情萦绕着爱心病区,温暖着伤员,温暖着他们的心。 

爱心救治 刻不容缓

    福州总医院收治的32名重伤员,伤势普遍比较重,18名伤员需要二期手术治疗,19名伤员必须一级护理,有的伤员伤口还严重感染,高烧昏迷。同时,除两名儿童伤员外,其余伤员多数为老年人,60岁以上的超过一半,年龄最大的已90岁高龄。这些,给救治工作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难度。 
    时间就是生命!伤情就是命令!为确保伤员得到最好的救治,医院提出了救治方针:一保生命,二保肢体,三保功能。 
    爱心病区的专家紧急展开了救治行动。 
    25日晚上7时,灾区伤员一进病房,医生、护士们就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详细了解每个伤员的具体伤情,为血压高的伤员进行降压处理,为每个伤员的伤口清洗、换药,将彩超、心电图和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全数字化移动X线机摄片搬到病房,逐一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紧接着,全院相关科室专家汇集到爱心病房,对32名伤员进行全面会诊,研究制定最佳治疗和护理方案,为部分急需手术的伤员确定了最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案。 
     “这里的医生技术真高明!”27日下午,刚刚做完手术的七旬老人陈远秀一个劲地夸赞医生精湛的技术。 
    陈远秀是四川绵竹市汉旺镇林发村人,地震发生时,他的左手臂被掉落的碎石砸中,导致左手臂骨折,后来在四川简阳市医院做了简单包扎。27日上午,骨科专家符臣学主任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成功为其施行了手术。陈远秀的老伴刘昌富动情地说:“要不是这里的医生,恐怕我老伴这只左手可能就废了!” 
    记者翻开爱心病区医护人员名册,发现他们的实力相当雄厚,神经外科王如密主任、心血管内科专家姜洪、骨科专家符臣学等等,都是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护理人员中还有7名心理咨询师。院领导告诉记者:“全力救治灾区伤员,不仅是一项艰巨的医疗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我们一定会用最好的医护人员、最好的医疗技术、最好的设备设施、最好的服务保障、最好的组织指挥,尽最大的努力全力救治灾区伤员,让他们早日康复。” 
    为使灾区伤员能够得到最贴心的呵护,医院专门聘请了32名四川籍护工,对伤病员实施“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护工”的“三对一”贴身医治和护理。 
    32名伤员中,有12名伤员没有亲人陪护。护士肖静的老家就在四川绵竹,和这批伤员来自同一个地方。在这次地震中,她的家里受灾十分严重,父母至今还住在帐篷里。当医院成立爱心病房后,她第一个报名当志愿者,一直悉心照料着几位没有亲人陪伴的孤寡老人,无论为她们做什么事情,从不埋怨。她的话语很朴实:“作为子女当然会担心父母,但是灾区的伤员更需要我,因为这里的每一名病人都是我的亲人!” 
    为使住院的伤员更好地恢复身体,医院针对他们的不同病情,专门为他们制定了营养套餐,还聘请了四川籍的厨师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使他们就像生活在自己家乡一样。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该院医护人员用他们高超的医术和无私的爱心,给予灾区伤员精心的医治和护理。在这里,孩子们的眼神不再惊恐;在这里,老人忧愁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爱在,希望就在……

    伤员们劫后余生是幸运的,但在他们内心,地震留下的恐惧一时半刻难以驱散。只有帮助他们早日走出伤痛的阴影,才能让他们坦然地面对新的生活。 
    这一点,爱心病区的医护人员认识完全一致。 
    88岁的孤寡老人陈华坤受伤严重,身上多处骨折,进院时没有亲人陪护,心情显得很低落。四川籍护士刘雪荣了解情况后,主动来到她的身边,用四川话跟她嘘寒问暖,经常陪她聊天、散步,还帮她洗脸擦背洗衣服。有一次,老人由于便秘无法排便,她一边和老人有说有笑,一边耐心地帮她排便,老人说真像自己的女儿。 
    42岁的朱翠华,在地震中死里逃生。来到福州总医院住院的前几天,她的情绪还没有从地震的惊吓中恢复,还常常在睡觉时做噩梦,梦见自己在地震中受伤的那个瞬间,最后从梦中惊醒。护士长李琦注意到这个情况,平常就特别留意她,几乎每天都来陪她聊天,并将聊天内容认真记录下来,为她建立了一份“心理档案”,每天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心理治疗。几天不到,朱翠华的心情开朗了很多,晚上做噩梦的次数也逐渐少了。 
    11岁的小姑娘李玉如,她之前就读的小学有500多名学生,地震后幸存的不到100人,她所在的班级里有39名同学遇难。刚到医院的那几天,小玉如很沉默,不爱跟人说话。爱心病房的护士特别关心她,有的给她送来玩具,有的给她买来课外书本,医院还特意安排福州的小学生来到病房陪伴玉如过“六一”节。渐渐地,经过护士们的悉心开导,久违的笑容又回到小玉如的脸上。她对记者说:“唱歌跳舞是我最大的爱好,等我的腿好了,我还要跳舞!” 
    目前,为更好地为住院伤员进行心理疏导,爱心病房专门让7名学过心理学的护士担任教员,对其他护士进行了有关心理治疗方面的针对性培训,使护士们的心理疏导能力有了普遍提高。 
    在爱心病房,许多医生和护士为更好地和伤员交流,都主动学起四川方言。护士长李琦笑着说起自己最“拿手”的一句四川话就是:“我们都是四川人”!这不是平凡的一句话,这是一名白衣战士对苦难同胞的爱的表达。 
     “欢迎来到新家,暂且放下心中的不安和恐惧吧,梦魇再强大也无法进入充满爱的世界。有爱便有光明,有爱便有希望!”在挂在墙上的千纸鹤上,一张没有署名的小纸条诉说着大家的心声。 
    爱在,希望就在。初夏时节,无论在医护人员的哪一间病房,来自地震灾区的伤员们都可以看见窗外茂密的浓荫,分享满屋的芬芳,感受“亲人”的问侯。 
    灾难已经过去。或许,他们还要很久才能走出阴影,但在爱心病区医护人员的关怀关爱下,汇聚的爱心已似阳光,不断给予新生足够的力量。 

宣传科 莫应龙 张文明 供稿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三○二医院开展爱肝日主题义诊活动

上一篇:

世界肾脏日,307医院肾内科走进丰台社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