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二附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主任 石炳毅
移植术后 抗排斥药必不可少
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完好的自然防御体系,医学上称为免疫系统,它是我们身体的卫士,可抵抗一些不属于自身的外来物,这些外来的“侵入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移植脏器。免疫系统并不能识别这些外来物是否对机体有利,所以无论是流感病毒或是移植的脏器都会被淋巴细胞攻击和破坏,前者保护机体避免感染疾病,后者则导致了排斥反应的发生。
排斥反应是术后移植物丧失功能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为了保护移植器官不被人体免疫系统排斥,使其能够长期存活,移植术后患者必须服用抗排斥药物(免疫抑制剂),且要终身服用,从而抑制免疫功能,使身体不发生排斥反应或减轻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
抗排斥药物分三类
目前,抗排斥药物从临床应用方面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预防性用药:环孢素(CsA)、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硫唑嘌呤(Aza)、激素(Pred)。多数情况下采用以CsA(或FK506)为主的二联、三联或四联用药,预防排斥反应。如CsA(或FK506)+MMF(或Aza)+Pred。
二、治疗/逆转急性排斥反应:甲基强的松龙(MP)、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ALG或ATG等冲击治疗。
三、诱导性用药(因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出现延迟肾功能、高危病人、二次移植、环孢素肾毒性病人等):包括ATG或ALG等多克隆抗体和T细胞的单克隆抗体(OKT3)以及巴利昔单抗(舒莱)等药物,然后用以CsA(或FK506)为主的二联或三联疗法。
药物副作用不容忽视
抗排斥药物在抑制排斥反应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毒副反应。最严重的毒副作用是机体免疫力过度低下导致严重的肺部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等,一旦发生则死亡率相对较高。
一、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作为抗排斥药物用于临床,其疗效已得到充分证实。其主要副作用是可引起代谢紊乱,患者可能出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和感染增多。可以说,移植术后不少并发症都是与使用大量激素有关,目前临床总的倾向是尽可能减少其用量或停用。
二、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CsA和FK506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各种器官移植的迅速发展,使临床同种器官移植迈进新时代。该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是肾毒性,增加感染几率和肿瘤的发生,肝脏毒性,以及糖耐量异常。
三、雷帕霉素:雷帕霉素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其主要的副作用包括蛋白尿、乏力、头昏、血压升高、高血脂、血小板减少等。
四、DNA或RNA合成抑制剂属抗代谢药:MMF、Aza和米唑立宾等。MMF正逐步作为一线药物用于临床。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这些药物,患者的造血干细胞、胃肠道黏膜及其他增殖旺盛的组织都会受到影响。该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有胃肠道症状,如腹泻、腹胀,以及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和血色素的减少等。
为何抗排斥药不能只用一种?
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而抗排斥药物作用又有一定局限性,即使最大剂量的单一药物也不可能完全防止或抑制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因此,移植后患者不能仅服用一种抗排斥药物,常选用几种抗排斥药物联合应用,抗排斥作用互补,同时尽可能减少联合应用导致毒性叠加。
不同患者对同一种抗排斥药物的反应存在着量与质的差别,即使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生活条件完全相同,对于同一剂量的同一种药也可有不同反应,这就是药物的个体差异。因此,目前并不存在最有效的抗排斥药物,且不能依据别人的服药情况来指导自己的抗排斥药物的选择。这也是目前抗排斥药物临床应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抗排斥药物的个体化应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