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总医院 顾建文 杨 涛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有一位震后接近200小时才接受医疗救治的伤员。他叫赖元平,47岁,被发现时已处于极度衰弱状态,内环境极度紊乱,体液大量丢失,同时伴有致命的颅脑损伤,但最终在多方救援力量的精心救治下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病例 在参加汶川地震伤员的救治工作中,有这样一位伤员:2008年5月20日10时,被空军战士发现,后由直升机空运至绵竹市解放军255医院野战方舱系统进一步治疗。当时伤员意识不清,体温仅为35.2℃,脉搏、呼吸细弱,血压70/40mmHg,双侧瞳孔不等大,胸片提示双肺感染,血象极度升高,血液浓缩,处于高钠、高氯状态,血钾达到足以致死的6.32 mmol/L,肌酐、尿素氮、转氨酶均超过正常值数倍。针对伤员如此紊乱的内环境,医护人员立即给予补液、升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经抗休克治疗后,伤员血压、心率逐渐恢复正常,接受治疗4小时后尿量也逐渐恢复正常。
2008年5月21日16:30全军召集远程卫星专家会诊,决定让伤员转至成都军区总医院继续治疗。头颅CT检查发现患者左颞叶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结合其临床表现伤员已处于脑疝状态,院长曹勇紧急组织专家讨论下一步治疗方案,决定在患者生命体征尚不稳定的情况下冒险进行救命的开颅手术。当天22时伤员被送入手术室接受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中清除血肿约50毫升。尽管手术难度较大,但凭借专家的精湛技艺,手术非常成功。
术后2周,伤员的意识已完全正常,可自己进食,脱水及营养状况明显改善,手术切口及全身伤口均已愈合,实验室检查已基本正常。半年多后,专家完成了堪称钻石级的颅骨缺损修补重建手术,之后不久,其返回家乡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分析 伤员地震后头部受伤昏迷并被掩埋,接近200小时无食物、水,并能幸存。被发现后,在全身状况差的情况下,能耐受长距离空运、耐受全麻及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良好,这在有记载的医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纵观整个抢救、治疗过程,我们发现奇迹竟是在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一个个生理过程中实现的。
首先,伤员伤后因长时间未进食水,造成自然的脱水状态,使颅内血肿的水肿发展受到限制,客观上起到类似高渗脱水剂的脱水作用,保存了伤员生命。
其次,当伤员被发现时全身赤裸盖有被褥,这客观地保持了体温,并防止身体过多的水分丢失。伤员双上臂可见烧伤瘢痕,在治疗过程中了解到伤员2003年曾因双上臂磷烧伤植皮治疗,上肢汗腺破坏也减少了体液丢失。当受伤后昏迷停留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伤员的代谢也降至较低水平,降低了能量消耗。这提示我们在灾难自救时,利用手边物品保护体温、防止体液蒸发是很重要的环节。
当然,争分夺秒抢救伤员是救治成功最关键的环节。重伤员安全快捷的后送是重要因素,后送中每个细节(包括设备、体位、运送方式等)都很重要,尤其是方舱医院的救治设备和措施对后续治疗的成功提供了良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