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宇
抗凝剂的发展史是医学与血栓抗争的历史。
抗凝剂用于预防和治疗潜在致死性血栓已应用了近70年。
请看抗凝剂的发展足迹:
20世纪30年代,普通肝素诞生。
普通肝素已使用了60多年,但是需要注射,因此在院外使用很不方便。另外它还需要凝血功能监测,并且与骨质减少和肝素引发的血小板减少相关。
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口服抗凝剂出现。
华法林和醋硝香豆醇是第一个口服抗凝剂,它们效果良好,但是难于管理。需要不断调整剂量控制不良反应,并且与多种食物和药物有相互作用,患者对该药的反应各异。
20世纪80年代,低分子量肝素出现。
为了克服普通肝素的缺点开发出低分子量肝素(LMWHs)。低分子量肝素不需要监测,没有血小板降低风险,但必须注射,并且会蓄积导致患者肾损伤。
20世纪90年代,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问世。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首次使用。第一个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希美加群(Ximelagatran)没有获美国FDA批准,并因为肝脏毒性于2006年从欧洲撤市。新的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Dabigatran)于2008年在欧盟和其他一些国家上市。
我们在等待一个理想的抗凝剂,它能口服、疗效满意、不必监测、与食品药物无反应。
现有的一种防止血栓形成的方法是促使血小板黏度降低,这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但该方法不能预防所有血栓形成,而且凝血过程非常复杂,有很多因子参与其中。科学家们针对各种因子研发化合物,寻求找到凝血过程的关键。其中,伍珀塔尔拜耳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因子Xa在凝血级联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从20万种物质中筛选出合适的候选物质,然后将选择出的物质修饰成BAY 59-7939,之后成为活性物质利伐沙班。它能够直接抑制Xa因子而达到抗凝目的。其后又进行了700次合成和无数次实验以优化利伐沙班的结构。
2008年9月30日,欧委会批准Xa因子直接抑制剂拜瑞妥(利伐沙班)用于预防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成年患者的静脉血栓。利伐沙班并不抑制凝血酶本身,而是调节凝血酶产生。
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中,利伐沙班是一种疗效优于现行标准治疗的新型药物,因此可能会在全球抗凝血药市场中建立一个新的治疗标准。该创新产品已处于其他适应症的最后临床研发阶段。
我们期待着抗凝剂在更广泛的急慢性血栓性疾病防治中发挥用,包括VTE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二级预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