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雪飞 通讯员彭 宁)“我国骨科医生在手术操作台上个个是高手。但是,断裂的血管、骨头接驳相对容易,而在肢体的功能恢复、重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是6月6日~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积水潭骨科论坛透露的讯息。专家指出,我国骨科技术已逐渐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功能重建的理念亟待普及。
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副主任陈山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人的心灵手巧在骨科手术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手外科为例,迄今为止全世界十指离断再植成功的不超过50例,我国就占了32例。目前,我国能够开展断指(肢)再植(造)的医院已经达到数百家。然而,无论是断指(肢)再植(造)方面,还是臂丛神经损伤治疗等可以与世界先进比肩的领域,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术后肢体的功能恢复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是术后康复还是一条“短腿”,尤其短在缺乏专业的康复师。例如北京每年至少有1000例断指(肢)再植(造)治疗康复需求,但是在手部康复方面有经验的医院仅有2家~3家,远不能满足需求。陈山林分析说,“短腿”的背后,有医学研究的原因,有医疗运行机制的原因,还有患者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他认为,目前急需的是进一步普及功能重建的理念,提倡治疗与康复同步,统筹兼顾患者的近期和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