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高钰琪:征服高原病的一等功臣

2018-12-13 12:44:09浏览:56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高钰琪在西藏留影   高钰琪(右一)为战士诊病   高钰琪(左三)和同事在实验室研究实验结论   故事导读   为征服高



  高钰琪在西藏留影 


  高钰琪(右一)为战士诊病 


  高钰琪(左三)和同事在实验室研究实验结论

  故事导读

  为征服高原病,23年来,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教授高钰琪去过高原45次,在一次次生死较量中,他动摇过,却未退缩。每次鼓励他继续的,总是那幅画面——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漆黑的寒夜里,战士们用鹅卵石在地上摆出“报效祖国”的字样,一旁,五星红旗在祖国边疆迎风飘扬……

  5月初,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给1个单位和15名个人记功。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主任、教授高钰琪被记一等功。


  5月10日是高钰琪46岁生日,也是星期六,记者见到他时,他依然在办公室忙碌。休息室里,摆着几个皮箱——他随时可能出差,索性将行李搬进办公室。

  2006年,由高钰琪领衔、军内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课题荣获当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我国高原病研究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面对荣誉,高钰琪很平静,他只想好好做点事情——23年前,他偶然涉足高原医学研究时,也是相同的想法,好好做点事情。

  偶然间,他与高原结缘

  “我终于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什么了。”

  高钰琪出生于甘肃,1983年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分到第三军医大工作。当时,第三军医大才组建了一个高原医学研究室,高钰琪就在那里任助教。之前,高钰琪学的是临床医学,当医生是他从小的梦想。对高原病,他却没什么了解。

  通过学习,高钰琪知道,高原的特殊环境除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等产生广泛影响以外,还会引起一种特殊类型的疾病——高原病。而我国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占我国国土面积1/6,人口多,高原病成了高原部队和居民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极大影响了部队作战能力。他慢慢发现,这是一个存在很多问题的研究领域。

  1985年5月,高钰琪随老师第一次到拉萨做课题研究,从未去过高原的他觉得新鲜极了,也兴奋极了。可飞机刚在机场降落,新鲜劲一下子全没了。

  高钰琪自述:那里海拔才3000多米,我已觉呼吸急促,多走几步路就喘不过气来。我知道,这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高原反应,而边防战士驻扎的地方常在海拔5000米以上。诸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红细胞增多之类的急性、慢性高原病还会导致人迅速死亡。对高原病的偶然接触,我终于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什么了。大学毕业后,我的想法就是报效祖国,但到底该怎么做,之前一直是茫然的。

  陵园里,躺着牺牲的战士

  “我眼睁睁看着他死去,突然觉得自己很无能。”

  高钰琪在拉萨一呆就是4个月,做实验、诊病、进行药物评价。期间,一件事深深触动了他——一个母亲带着3岁的儿子到西藏探亲,当在某部队服役的战士正焦急等待妻儿到来时,等到的却是儿子的死讯。原来,儿子才到拉萨就患上急性高原病死亡,生前连父亲的样子都没见过。

  高钰琪第二次去高原是1990年到新疆的喀喇昆仑山,那儿海拔5000多米。在那儿,他眼睁睁看着一个战士死在自己面前。

  高钰琪自述:这是一个19岁的新兵,刚到哨所服役,死于脑水肿,去世时,连领章和帽徽都没领到手。我眼睁睁看着他死去,突然觉得自己很无能。我们的到来让战士们很高兴,以为给他们带去了希望,他们将我们当成“救世主”,但实际上,当时我们根本无能为力。

  就是离这名战士牺牲不远的地方,有个康西瓦陵园,里面埋着100多名战士的遗体,其中很多是死于高原病。“在高原,死亡随时在每个人身边。但我们却无法阻止死亡的到来。”高钰琪内心充满愧疚。

  高原上,战士让他感动

  “我流泪了,心里却热血沸腾,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战士。”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高钰琪心中,最可爱的人是高原地区的边防战士。据了解,人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病发病率在15%以上,在海拔5000米以上就达到100%,海拔4500米以上,基本没有常住人口。而我们很多边防战士,却常年驻扎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那儿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在那些地方,高钰琪常常看到呼吸困难、不停咳嗽,口吐带血泡沫的战士和居民。

  “为了国家安全,这儿必须有部队驻守。”这是1990年,高钰琪在新疆喀喇昆仑山一海拔5120米的哨所里,听到的最纯朴的话。

  高钰琪自述:在这个哨所艰苦的环境中,战士们每晚睡觉得临时搭建帐篷,用土和石头,将地面架空搭起床。每晚入睡前,他们都会用鹅卵石在帐篷外摆出“报效祖国”几个大字。每晚,我都看到那几个字。不远处,是一面五星红旗,在祖国的边疆迎风飘扬……当时,我就流泪了,心里却热血沸腾,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战士。

  为信念,45次上高原

  每次去高原,高钰琪心里总有一种悲壮的感觉,不知能不能回来。

  “一定要征服高原病!”23年里,高钰琪怀着内疚和感动,前后45次上高原,忍着高原反应,从部队病例中找课题,做实验,加快研究步伐。

  高钰琪自述:海拔上了5000米,就无法入睡,缺氧造成呼吸困难睡不着,我只能裹着棉大衣坐着打盹,一觉睡下就不知能否起来。每顿饭都是高压锅煮面条。一次,团长说要请吃大餐,桌上竟有两小盘青椒和小白菜。这样的绿色蔬菜是罕见的,因为每次运菜车在途中时,蔬菜就会冻坏一大半。

  2004年,高钰琪再次来到新疆,当他们驱车从喀什到叶城的路上时,因地势险峻,汽车冲下十多米的戈壁滩。幸好下方有个沙堆,车上5人均无大碍……45次去高原,高钰琪强烈感受到,高原病研究工作是需要用生命去做的。直到现在,每次去之前,他还是有一种悲壮的感觉,不知还能不能回来,因为除了意外事故,无论怎么防护,也不能担保自己不发高原病。

  “不是一个苦字能形容的。”但和那些常年驻守的战士相比,高钰琪就不觉得苦了。

  再危险,没有选择放弃

  “正当我作出退缩的决定后,眼前突然浮现出那面在祖国边疆迎风飘扬的国旗。”

  高钰琪也动摇过。1993年,他到美国进修,1996年回国时,国内外许多实验室和企业争相邀请他,并给出不菲报酬,最重要的是不用上高原……

  高钰琪自述:正当我作出退缩的决定后,眼前突然浮现出那面在祖国边疆迎风飘扬的国旗,战士用鹅卵石在帐篷外摆出的“报效祖国”几个大字……我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毅然回到祖国。在以后的人生中,每当很苦时,我常有“不干了”的想法,但这想法总是在脑中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那面国旗。

  要征服高原病,就得找出病因,高原病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是缺氧引起肺动脉高压,再引发高原肺水肿和高原心脏病。而为什么缺氧会造成肺动脉高压,成为高钰琪第一步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3年研究,高钰琪终于发现,缺氧时细胞外的钙离子会渗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造成血管收缩,引发肺动脉高压。

  1990年后,全军中因高原病而牺牲的情况基本杜绝,且发病率逐年下降。高钰琪现正研究人体怎样才能习服高原,以及哪些人可以去高原。这也是国际上目前对高原病研究的一大难题。

  “平时是看不到明显进步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当回头来看时,才发现其实已解决了很多问题,并且这些研究成果是军民共享的。”高钰琪说这是自己最欣慰的。

  23年来,由高钰琪领衔的专家组已基本解决了部队上得去(有效防护急性高原病)、站得稳(有效防护慢性高原病)的问题,而解决部队打得赢(在高原低压环境下提高战斗力)的问题,成为他下一步攻坚的方向。

  高钰琪希望有一天,能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任何人都可去高原,像在平原一样正常活动——只要采用我的方法和药物。”

  (第三军医大学供图)

  首席记者 周立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美少女变成胖丫头

上一篇:

不同年龄患帕金森病 用药有别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