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思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会上,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在学术报告中强调,应对多病并存、多药并用的老年人进行科学治疗,即强调个体化、人性化、包含了精神心理等学科的综合治疗,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因为“老年医学更多是‘care’,是关爱医学,追求每处病变都修复得完美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加速病人死亡”。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朝阳医院院长王辰前不久在第六届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上也谈到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在呼吸监护室,除了其他医疗场所面临的常见医学伦理问题外,由于其特定的环境和病人,相关的医学伦理学问题更为突出,每个医护人员几乎每天都要面临和处理。他认为,首先将病情不可逆或临终状态的病人收入监护室,只能增加医疗支出和社会的负担。如何决定不同病种的病人在什么时机转入和转出监护室,应制定相应的标准,以便临床操作。其次,由于医疗水平受医学本身发展的限制,对于很多危重病人的治疗效果是有限的,或者仅仅是延长了病人的生命,但病人生活质量很差,甚至很痛苦。加之在监护室的医疗费用很高,因此很多时候需要考虑降低监护和治疗的强度,而这也是最难的。
这使我想起广为流传的撒拉纳克湖畔一位医生的墓志铭,当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医学不是万能的,再高超的医术也难抗拒衰老和死亡的来临。有时主动出击,不如静观其变;无为而治,可能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