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叶龙杰
刚刚参加完在北京举行的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的一位专家坐在大巴车上,拿出自己在2000年发表过的论文,发现里面的内容除了一些统计数据有差别外,竟然跟当天论坛所讨论的观点相差无几。八年的时间,中国药典依旧没有对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应做皮试给出明确的规定,头孢类抗菌药物引发过敏反应的研究依旧没有取得更新的进展,国内的各大医院也一直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试事实上成为让医院不知所措的“鸡肋”。
皮试准确率小于30%
不久前,北京中青年药师沙龙负责人赵志刚教授做了一个调查。在反馈调查表的30家医院中,17家有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皮肤过敏试验管理的相关规定,56.2%的管理规定要求所有的头孢类抗菌药物都要做皮肤试验。然而在被调查的人员中,认为理论上不必要做皮试的有4家,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而做皮试的有8家,认为特殊人群需要做皮试的有10家。
“这种现状反映了医院对皮试问题没有统一的看法。”赵志刚说。事实上,这份调查反映出的不仅是看法的不同。在皮试液来源的问题上,69.7%的医院用原药作为皮试液来源,12%的医院用青霉素作为皮试液的来源,还有9.5%的医院采用其他品种头孢类药物代替原药进行皮试。
调查表的另一项结果是:各家医院上报的头孢类药物皮试阳性率差异较大,有的医院为20%~30%,有的甚至高达50%,而有的医院则为0.1%~1%。孙忠实教授在论坛上指出,头孢类药物皮试准确率小于30%。
这种混乱局面在国外医院也存在。空军总医院的李忠东通过检索国外的文献发现,国外对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应做皮试也存在着差异。西欧国家普遍支持皮试,日本规定做皮试,而美国的研究人员则认为没有必要做皮试,甚至指出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使用二代或三代的头孢类药物。
皮试是保障医疗安全的手段
关于皮试的问题没能有一个统一的做法,深层次的动因在于:“医生们时刻准备着打官司。”北京协和医院李大魁教授指出,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问题实际牵涉到医疗安全与医生安全,本来战战兢兢的医生们在这个问题上更是如履薄冰。
北京某医院代表的困惑也反映出了这个问题。据了解,这家医院规定所有的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前都必须做皮试,然而护理部却不愿意做,理由是皮试液由谁配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由谁承担责任呢?
谁也不想承担这个责任。“结果可能就是将临床抗感染的主力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搁置一边,从而耽误患者的及时治疗,导致感染加剧。”孙忠实在论坛上直接提出,头孢类抗菌药物不需做皮试。其实这也反映了一部分临床医生的看法。
孙忠实认为,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主要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现在仍不明确,而且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为0.0001%~0.1%,即1/7000~1/25000,死亡率为1/50000~1/60000。“临床上看到由头孢类药物引起的反应休克要比青霉素少很多。”
产品质量控制是关键
影响医生在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试问题上举棋不定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头孢菌素的产品质量。“产品中的高分子杂质能够引发过敏反应。因此控制产品中高聚物的含量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常务所长金少鸿指出。
“头孢菌素原料非常便宜,哈尔滨某药厂1克的出厂价还不如一瓶矿泉水。”金少鸿表示,在低价的影响下药厂没有精力也不可能有实力去提高产品的质量。可能也是缘于对产品质量缺乏信心,目前我国大部分头孢类抗菌药物说明书对皮试的说明比较淡化,基本采取了一个模糊表述的方式。有的说明书写着“进行皮试为宜”。论坛上有的专家干脆表示,头孢类抗菌药物的品种很多,对这些没有明确说明是否应做皮试的药物就不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