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徐锋
5月12日深夜,海军首支医疗队接到出征命令,47名医学专家和7名带队领导及机关干部,成为最早成建制在抗震救灾特殊战场上的白衣战士。
5月13日上午,京郊某军用机场,海军运输机载着54名医疗队员冲上天空,当晚10时许冒雨抵达绵阳市中心医院。此刻,绵阳市中心医院已苦苦支撑30多个小时。
“脑外伤,准备开颅手术!”……一台台手术迅速展开。紧张忙碌中,大家度过了到灾区后的第一个不眠之夜。到5月14日中午,海军医疗队抢救危重伤员78人,完成手术54例。
当天下午,医疗队奉命挺进北川。道路仍旧不通,徒步推进。人进县城,设备运不进来。带队的海后卫生部副部长殷明、海军总医院副院长钱阳明等决定兵分两路:除3个医疗小分队进城救人外,其余20多人组成应急保障分队,千方百计把药品和设备运进城。3公里路,连走带爬来回一趟要1个多小时,20多名医疗队员人人走了5趟。每一趟,都是踩着生死线。就这样,硬是将一座野战医院“背”进北川县城。
当天,海军野战医院就接诊救治了45名重伤员。此后3天3夜,医疗队员连续作战,先后救治重伤员92人,展开手术77台,并对8000余平方米的灾区环境、5000余名救灾官兵和群众进行了防疫消毒。
“叔叔,我是不是很勇敢?”这是北川县曲山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月被海军医疗队救出后说的第一句话。小李月埋在废墟下65个小时,左腿被楼板横梁死死压住。而在她身后仍有4名被埋的孩子。小李月是北川城小有名气的“芭蕾女孩”。为慎重起见,海军医疗队骨科医生何勍几次爬进废墟观察,确认小李月左腿已完全坏死,才决定在废墟中实施截肢。麻醉、截肢、止血……仅10分钟,灾区首例废墟上的截肢手术顺利完成。
“在抢救生命的战斗中,医生的战位不仅在手术台上,更应该在废墟下。”海军医疗队员用精湛医术,不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一名被困77小时的中年男子,从死亡线上捡回了一条命。曲山小学,生死拯救仍在继续。护士长谢倩不时爬进黑洞洞的废墟,跪下身子,把手伸向黑暗中的3个被困女孩,鼓励她们“要坚强、要坚持”。凌晨4点多,3名女孩终于相继获救。护士长谢倩从怀里取出捂热了的输液瓶,药液缓缓流入孩子寒冷的身体。5月17日下午,海军医疗队奉命撤出北川,再次驻战绵阳。在绵阳市中心医院,难产18个小时的安县受灾群众李兰兰,剖腹生出一名健康女婴。
5月25日,绵阳市中心医院手术室,一台“髋臼骨折切开内固定”手术正在进行。海军医疗队和英国利兹医疗队4名专家屏息凝神,配合默契。这是一台高难度手术。手术前商量手术地点,军医张超没有丝毫犹豫:到11层去,那里有当地最好的无菌手术环境。然而,那间手术室,已在地震中严重受损,外墙开裂。
手术进行中,青川发生6.4级余震,整个大楼剧烈摇晃一分多钟。置身险境的张超镇定自若,从容地完成由他主刀的手术。他的果敢和专业,给英国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海军医疗队与英国医疗队多次合作,双方建立了深厚的战地情谊。阿萨德由衷地赞叹:“与很专业的中国军医共事,令人愉快而难忘。”
在北川县城开设第一所野战医院、在废墟上完成第一例截肢手术、在灾区第一次开展国际医疗合作等抗震救灾“七个第一”的海军第一医疗队,日前被四总部联合表彰为首批“全军抗震救灾先进单位”。绵阳市副市长左代富说:“绵阳百姓永远铭记海军医疗队,代表海军的蓝色迷彩,将永远与灾区人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