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军医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孙金海
医学学科是医学科学的分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医学知识体系,它是由人才、设备、技术、环境、信息等要素组成的、以诊断治疗为目的的复合型功能模块,是人才与技术的综合表现。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不断纵向分化与横向交叉融合,产生了大量新兴学科。学科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丰富和发展了医学学科体系。其中,临床医学学科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临床医学已经形成了“国家重点学科—区域(省部级)重点学科—医院重点学科”的发展体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可以说,医院发展方向与发展后劲完全取决于重点学科。
发展分为三阶段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的医院临床学科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发展起步期,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各级各类医学专科中心成立,建立并完善了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医院引入竞争、效益等机制,满足旺盛的医疗需求,临床学科的数量和规模迅速膨胀,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优势学科体系。
第三阶段为优化增长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以优势学科群和专病中心出现为标志,临床学科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卫生资源的投量、投向得到控制;逐步以优势临床学科为核心组建优势学科群,成立专病中心;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学科的技术效益增长明显,工作效率提高,逐渐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1.卫生政策引导、规范临床医学发展方向。2.医疗需求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外在引力。3.科研创新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4.人力资本是其发展的灵魂。5.系统支持为其成长提供支持。
临床基础须并重
我国临床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获得了巨大进步,一些学科已经站在世界的前沿。现举一成功范例,以厘清学科发展轨迹。
肝脏手术曾被视为禁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从1956年开始起步,经过半个世纪的创新攻关,终于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疗方面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在国际相关领域处于先进水平的肝癌外科理论。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展肝脏解剖、生理生化和大肝癌的规则性切除,到70年代开展甲胎蛋白早期诊断、普查发现小肝癌、肝癌术后复发再切除以及肝移植兴起,再到80年代从事影像诊断、肝癌标志物及各种治疗,到90年代以来综合治疗、微创治疗方法等在临床较广泛应用,成功探索了多种诊治模式,规范化治疗已形成雏形。同时,肝癌病因学、生物学特性、转移复发机制、肝脏生理研究、移植基础研究等基础研究上的成果,在Science和Nature Medcine等杂志发表。
该学科从“三人小组”发展为专科医院,从手术治疗到微创治疗,从治疗肝癌到预防肝癌。每一次重大的转变都体现或隐含着团队协作精神,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相互促进,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和应用。
从重点学科的整体发展来看,在服务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给予关注和解决。例如,技术效率下降,医师队伍增长落后于规模增长,医生工作负担过重,规模扩张超出合理范围,资源配置利用不均衡,科研投入与转化不协调,专用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等。
重点学科要发展
临床学科的发展,必须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证医疗服务公平性的基础上,重点学科的发展必须立足现实,着眼医学发展趋势,突出重点,科学组织,合理定位。
在学科发展上,一要突出老年社会的医疗需求特点。二要突出急诊医学,尤其是创伤、危重症抢救等。三要突出新兴交叉学科,如胎儿学科、器官保存,组织与细胞的保存与增殖,将有效防治措施与正确生活方式结合治疗生活方式病等。四要关注人类基因组学进展。五要关注生物技术进步。细胞工程特别是干细胞的保存、增殖及应用技术,使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甚至肿瘤都有得以治愈的可能;组织工程的研究应用,对修复外科、畸形矫正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六要关注生物医学工程、医药工程新进展。新的微创甚至是无创诊疗技术的出现和新材料、新药物的发明,都会有力地推动相关学科的进步。
本文作者先后承担和参加全军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五”计划面上项目、上海市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对临床学科进行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