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教授 顼志敏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关键是“下放、前移”:即下放至全科防治网络;前移至尽早、全面控制导致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北京市首钢社区28年(1974-2001)疾病监测结果显示,构建心血管病防治网络,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管理,脑卒中发病率由138/10万降至64/10万,脑卒中死亡率由52/10万下降至18/10万。
立体联网 防治结合
目前,老百姓中盲目就诊和无序诊治者不在少数。其实多数病情平稳的慢病患者完全可以在社区防治或康复。但是由于社区缺乏合理的初诊及转诊制度,全科医生缺乏专科医生的有效指导与支持,未能对心血管病人进行合理接诊与转诊。专科与全科的诊治流程不连续,专科医生多用新药,而社区医生多用老药,使心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控制不力。许多病人等发病后再去大医院,有可能错过有效预防机会。
构建高效、便捷、优质的社区防治网络,让其与专科医疗网络双向选择并网,加强防治数量和质量的科学管理是事半功倍的探索。社区是心脑血管病高效防治的最大舞台,应鼓励更多的专科医生作为自由执业者帮助社区开展诊疗,让更多的病人留在社区接受规范的防治与保健。
分工协作 重在社区
危险因素阶段的长期防控应该以社区为主。心血管疾病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诸多危险因素逐渐发展的慢性事件。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是一个长期、全程、综合的系统工程。长期防治的过程包括: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合理用药等来预防,通过规范治疗来防复发,并坚持终生健康管理。近年来社会呼吁广大的专科临床医生要利用业余时间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普及健康教育,指导社区医生,有助于共同规范和高效防治心脑血管的发生与发展。
应该将多数病人的就诊用药时间留在社区。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前,可在社区进行危险因素的早期综合控制;患者出院后回到社区,通过坚持规范的药物方案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定期随访和心理干预,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当然部分疑难患者的早期诊断、全面评估、用药方案,可由专科医生确定后,再由全科医生随诊、观察、落实方案;也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控制身体指标。
双网互动 阶段性防控
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可通过案例教学、双向转诊会诊、双向学术进修等模式,不但合理利用了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增加了社区医生和专科医师之间的沟通,还达到了培训社区医生的目的。
实行心脑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的阶段性防控,如急性不稳定期由专科诊治,慢性稳定期由全科看护,病情变化随时双向合理转诊。需要康复的患者可以在有条件的社区中心诊治,建立社区与医院联盟平台,开展合理分诊。
社区卫生中心与专科医院更需要建立紧密联系的协作关系,可减缓大医院压床、病人看病不方便以及花费较贵等问题。对于这些关系的建立,最好是计划与市场机制双重调节,互相合作、良性竞争、持续发展。社区应该建立专科医院的诚信档案及其口碑反馈,促进专科医院对社区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