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清(中)在西双版纳一少数民族群众家中义诊
初春的西双版纳,万紫千红,百花斗艳。
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傣家村寨旁,几位身穿白大褂的部队军医正在为少数民族群众巡诊治病,一位满脸笑容的中年军医一边耐心问诊,一边发放免费药品,使在场的群众十分感动,这位热情服务患者的军医就是“全心全意服务边疆军民的大爱名医”、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骨科主任徐永清。
近年来,他立足本职模范践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扎根南疆心系群众,情系高原热爱人民,视患者为亲人,视病人为上帝,满腔热忱服务边疆人民、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红土高原唱响奉献之歌,彩云之南抒写无垠大爱。
“用一流的医疗技术服务边疆群众”
足迹踏遍高原山山水水,真情倾注南疆村村寨寨。
采访中,一个又一个徐永清把一流技术奉献给边疆,把满腔热情抛洒给群众的故事,不停地传到记者耳中。
一天深夜,一群人推着一个受伤的女孩,疾步冲进昆明总医院骨科医生办公室,焦急地对值班医生说:“医生,快看看她的手,还能不能保住?”
这位被推进骨科治疗室的女孩名叫王小玲,年仅15岁,来自云南楚雄州禄丰县一个小山村。上学回家时,小玲突遇车祸,右手被车外墙壁挤压成毁损伤。跑了几家大医院,都说孩子的手保不住了,必须截肢。孩子的父母听后万分焦急,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带着孩子慕名连夜赶到昆明总医院求医,希望在这里能看到奇迹。
当时,值班医生一看,发现小女孩的手损伤严重,能否保肢,一时拿不定主意。正犹豫不决时,闻讯赶来的徐永清仔细查看伤情后,肯定地说:可以保肢。女孩一家人欣喜万分。
当天夜里,徐永清采用胸脐皮瓣包绕患手残端的方法,连夜仔细修复女孩受伤的右手。当徐永清拖着疲倦的身体走下手术台时,天色已亮。
手术很成功。一个月治疗后,小玲的右手恢复了基本功能,保肢的“奢望”成为现实。
期间,对本地医疗技术尚存怀疑的女孩父母,悄悄带着孩子前往上海长征医院复诊。世界著名再植专家、陈中伟院士仔细检查后,肯定地说:患手处理得很好,建议回昆明总医院骨科完成后续治疗。听了权威专家的话,女孩和家人对徐永清既感激又佩服。
“边疆地区医疗技术条件较差,少数民族群众就医看病较难。我们一定要刻苦钻研,勇攀医学高峰,争取用一流的医疗技术服务边疆群众。”徐永清说。
像王小玲这样,经徐永清用一流的技术成功抢救的骨伤急重症患者,何止一个两个。
昆明钢铁公司76岁的退休职工老周,是一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的手腕受伤,多年来环小指一直麻木僵硬,没有知觉,无法活动,在三家医院先后做了三次手术均没有改善,他的家人带着周老慕名找到了徐永清。有的医生建议采取最稳妥的办法:对其手腕部位作探查手术,若发现问题,可能当场处理,若没有问题,家属也能理解。但徐永清却决定走最难、但对病人最负责的路:进行尺神经探察,查找病根。
最终,经过在显微镜下的严密观察和探查,徐永清发现患者手腕部位长有神经瘤,这就是导致周老环小指麻木僵硬的根源,一个小手术就可以解除他的病痛。困扰自己多年的病因终于确诊,周老非常高兴。次日,徐永清亲自为他作了神经移植术,周老康复出院。
提及此事,徐永清说:“如果因为诊断失误让患者白白挨一刀,我会觉得很愧疚的。能不动大手术的尽量不要动,让患才少受点折腾,这是我们医生应该随时牢记的。”
心系边疆群众的责任感促使徐永清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挑战医学难题,取得了许多造福人民群众的成果。在他发明创新的30余项新业务新技术中,有4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过硬的专业本领让一直默默无闻的徐永清“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让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台湾同胞刘湘玲一家就曾被徐永清的高超技艺所折服。
2008年春节,从台湾来昆明旅游的刘湘玲一家突遭意外车祸,43岁的刘湘玲右胳膊断裂,受伤的右胳膊与身体只连着一层皮,断裂处鲜血直喷,生命垂危。刘湘玲被紧急送到昆明总医院后,值班医生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使刘湘玲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手臂是否能保住尚不能确定。急匆匆赶到科室的徐永清检查完伤情后当即决定:保肢。11个小时后,手术结束,刘湘玲完全脱离了生命危险,肢体功能显示,右手血液循环良好,可以活动,肢体知觉逐渐恢复,肢体再接成功。
一个多月后,刘湘玲的右手康复。她的家人刚开始一直对徐永清和医院的医疗技术持怀疑态度,多次提出要转回台湾治疗。到后来,徐永清的高超技艺让他深深折服,就是可以出院了都不愿意走,反复找到徐永清要求多住两天。家人激动地说,这样的奇迹,在台湾都很罕见。云南省台办、专门来函向医院表示感谢,刘湘玲的父亲也专门来信,对徐永清的高超医技赞赏有加。今年3月19日,刘湘玲再次给徐永清发来致谢短信:“徐院长,我上班一个月来状况良好,让我不得不再感谢你,大家都很惊喜,羡慕我遇到好医师,向你问候了!”
“用高尚的医德播洒人间大爱”
凡是到骨科看过病的少数民族群众都有一个很深的感觉,徐永清对每一名患者都怀着深深的情意,浓浓的关爱。
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患者,家庭贫困,经济困难,徐永清想方设法替病人节省开支,有时还主动替他们贴上医药费。他要求科室医生每次手术之前一定要进行讨论,认真分析病历,制定最合理的手术方案,让病人尽量少花钱,少受折腾。
家住云南曲靖一小山村的普通农妇朱云芬,到现在说起徐永清帮助她住院治病的事,还是忍不住泪涌眼眶。
去年8月,朱云芬上山打柴,腿部受伤,住进了总医院骨科,由于家里很穷,在骨科住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连基本的生活费都没有了,急得直掉泪。徐永清知道后,经常亲自上病房安慰她,并自己掏钱给她买了鸡蛋、挂面、火腿等食品送到病房,并减免了部分医疗费用,确保朱云芬顺利治愈出院。同病房病友见徐永清经常来看朱大姐,以为是她的亲戚,朱永芬感激地说:“徐主任比我的亲人还亲。”
让科室同事特别敬佩的是,尽管现在已是“大名鼎鼎”的骨科专家,但徐永清仍然亲自为病人换药。
一个来自云南曲靖的普通妇女,右腿患了皮肤淋癌,徐永清给她做了皮瓣手术。一天晚上,快10多钟了,他带的研究生游永刚路过病房时突然看见徐永清倚着墙、半跪在地上给这位病人换药,军装上满是墙灰。
“除了每天早上带领医生给每位病人查房外,徐主任晚上还要来查房,仔细查看伤情重和刚刚手术的病人,及时处理情况。那天晚上他就是在查房时发现患者皮瓣远端因包扎过紧,静脉回流不畅有青紫现象,就立即给她换药、拆线。”游永刚说。
针对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他提出建立一套定期到边疆义务巡诊制度,为特困少数民族群众实行免费医疗制度,仅此一项骨科每年就要补贴医药费10多万元。
徐永清常说,“治病重要,治心更重要。一个称职的骨科医生,不仅要用高超的技术让患者重新站起来,还要用一颗仁爱的心让患者的心亮起来。”
家住云南寻甸的回族小伙马佑成,体内莫名其妙反复“长”出钢针,被疼痛折磨得丧失了劳动能力,靠三个姐姐帮他一家打理农田。为给他取针,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债台高筑。
住进骨科后,马佑成的特殊病情和家庭情况引起了徐永清的高度关注。他不仅亲自给马佑成取针,还把他安排到了最好的病房,免除了医疗费用,每天再忙都要和他谈谈心,聊聊家常,引导他如何正确对待家庭,正确对待人生。两个星期后,马佑成康复出院,精神状态焕然一新。临走时,他不好意思的拉着徐永清的手说:“徐医生,你对我们病人那样好,我不想再骗你,那针是我自己扎进去的,向你保证,今后再也不干那事了。”有人评价说,是徐永清的深沉大爱,温暖了马佑成冷漠孤独的心灵。
一位来自农村的患者,因患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需手术治疗。治疗这种疾病的手术由于治疗用材的不同,费用也有高有低。了解到这位病人家庭很贫困后,徐永清给这位病人制定了花钱最少、治疗效果也不错的方案,并向他作了详细说明。这位病人感动地对护士说:“徐主任这样为我们着想,不仅治我们的病,还暧了我们的心。”
由于害怕医生不尽心,有些病人手术前给徐永清送红包。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为了让他们安心治病,他就让护士长保管好,等手术结束后再退还给病人,或者替病人交到收费处当着住院费。他的办公室就像科室的“导医台”,不管什么样的病人找到他,他都热情相待,“来者不拒”,耐心问诊,用服务的实际行动树立一个人民军医的良好形象。
今年二月的一天,护士长周智碰到了一对从外地专程来找徐永清的父子。年轻的小伙子两个多月前在骨科接受了徐永清亲自主刀的手术,这次是来复查的。周智告诉他们徐主任出差还没回来,只是复查的话让科室其它医生检查也行,不必等徐主任亲自看。但这对父子执意要等徐永清,并说已经给徐主任打过电话了,徐主任答应一下飞机就到科室给他做检查。不出所料,一个多小时后,一脸憔悴的徐永清提着行李出现在了科里。让徐永清看了复查片子的这对父子放心离去后,周智才知道,由于航班延误,徐永清在飞机上呆了一夜,家都没回就赶来给这个病人看片子。
“用真诚的帮扶为地方培养医疗人才”
现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洲人民医院骨科主任的鲁保权,是个从布朗族山寨走出来的骨科医生。
六年前,他被医院选送到昆明总医院骨科进修。为了帮助鲁保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在小鲁进修的半年里,徐永清对他悉心指导,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断指再植、皮瓣修复等先进技术传授给他,使他的技术在短短半年内突飞猛进。回到版纳后,鲁保权在医院领衔开展起了这些新业务新技术,成为医院得力的技术骨干,为当地许多少数民族群众解除了病痛。鲁保权逢人就说,是徐永清主任让自己长硬了服务人民的翅膀。
这是徐永清牢记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宗旨,真诚帮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一则感人故事。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云南边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缺少高精尖的医疗技术人才,缺少技术实力雄厚的名院名科,影响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在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徐永清带领骨科医护人员采取牵头与一些州、市、县医院结成帮扶对子,定期招收地方医院的医护人员来院进修,定期派出带领专家轮流进驻地方医院进行技术支持等方法,对进修医生不限学历、不限资历、不限时间,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培养优秀医疗技术骨干,彩云之南不少地区留下了他帮扶当地卫生院所的身影,努力帮助地方培养优秀医疗骨干的踪迹。
丽江市人民医院的季建安,是该医院的技术尖子,为了提高医院的整体实力,医院领导专门安排他到昆明总医院骨科学习他们一直开展不了的皮瓣移植、血管吻合技术。徐永清知道这一情况后,专门抽出时间,手把手地将这两项技术传授给季建安。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小季终于熟练掌握了皮瓣移植、血管修复技术。今年春节,一回到医院上班,小季就接诊了一例因车祸导致右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右小腿皮肤缺损,骨质外露的重伤患者,他在徐永清那里学到的新技术即刻派上了用场,皮瓣移植手术很成功,术后第七天皮瓣完全成活。季建安说:“这是我们医院开展的首例皮瓣移植手术,我们全院上下都很高兴,很感谢徐主任教会了我们这项先进技术。”
一次,值班医生碰到1例大腿严重创伤合并股动脉破裂的患者,合并休克,股动脉位置高,处理难度大。在办公室加班的徐永清立刻赶到,亲自探查吻合了股动脉和股静脉,并用一个大的顺行股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覆盖了血管外创面。这一举措看似简单,但需要丰厚的临床功底、较强的修复意识与最新皮神经皮瓣理念的结合。手术过程中,徐永清一边手术,一边给在场的进修医生示范血管吻合的方法和窍门及创面覆盖的技术,让科里的年轻医生和进修医生受益匪浅。
罗平县中医院骨科主任雷克松、丽江玉龙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和居磊、楚雄市中医院骨科主任王宏……像鲁保权、季建安这样受到徐永清热心关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技术人才数不胜数,从边远地区前来跟随徐永清学习进修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每年少则50多名,多则上百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目前均已成为本单位的技术骨干。近年来,徐永清带领科室帮助地方医院培养各类医疗卫生人才1000余名,赠送医疗设备20余台(套),为改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条件、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较大贡献。 (刘道国 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