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清在驻滇某边防团巡诊
情注千里边陲, 爱洒雪山哨卡。
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附属骨科医院为兵服务登记本上,我们看到这样一组数据:近年来,该科共补贴军队伤病员医疗费用8000多万元,巡诊治病1300多人(次),在他们精心治疗、细心呵护下,先后有130多名部队骨伤患者痊愈后重返训练场,有36名重症官兵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数字是枯燥的,但却全景式地真实记录了“全心全意服务边疆军民的大爱名医”徐永清,满腔热忱“服务千里边防,服务基层官兵、服务部队战斗力”的动人足迹。
昆明总医院院长赵升阳、政委史云政这样评价:徐永清时时刻刻心系边关、事事处处情注官兵、踏踏实实服务患者的动人事迹,为医院广大医护人员进一步树牢为兵服务理念、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标杆,是全院官兵学习的榜样。
“消除患者的病痛是我们医生的天职”
把保护官兵生命的重担扛在肩头,把呵护官兵身体健康的责任举过头顶。
谈起徐永清为兵服务的先进事迹,医护人员和部队患者说得最多的就是他想边防官兵所想、急边防官兵所急、忧边防官兵所忧的故事。徐永清的口袋里常常揣着一个记满患者名字、病情、联系电话的记录本,别人不解,他说:“有了它,我就可以缩短抢救战士生命的距离。”了解他的医生说,徐主任的这个本子,就像一个电话的终端,连接起了保护官兵身体健康的无数条绿色通道。
一次,驻云南边防某部一名战士小王辗转几天才到达昆明总医院看病。此事让徐永清大吃一惊,如果这位战士的病情很紧急,当时又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早期处理,后果不堪设想。追问下去,部队领导有苦难言,卫生员技术不过硬,想找名师指点有效处置又不知道找谁。通过进一步了解,徐永清发现像小王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因点多线长鞭长莫及,边防官兵“小病拖成大病,轻伤拖成重伤”,“看病难、就医难,看名医更难”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此事深深刺痛了徐永清的心。在提高为部队服务质量的座谈会上,他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医疗无小事,事事关人命,维护官兵生命健康是我们医生的天职。只有把医疗服务窗口延伸到离保护生命最近的地方,官兵的生命健康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他的倡议下,骨科带头查找为兵服务的短板,推出了部队医疗信息联系制度、部队伤病员回访及伤病情收集归档制度、挂钩帮带部队医疗技术制度、部队伤病员享受最佳服务制度等举措。徐永清既是制度的倡导者,更是模范的执行者。
驻滇某高炮团战士小周,有天突然觉得手腕很疼,不仅无法训练,晚上还会疼得睡不着。为了查明原因,他的家人带着小周跑了几家知名大医院,都查不出病因,非常着急。徐永清通过部队医疗信息联系制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主动向患者提出诊治要求。经过检查,徐永清明确诊断:引起手疼的原因是手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畸形、骨不连,受伤时小周没留意,所以伤势已拖了一年半左右,增加了手术难度,必须马上送到医院进行复位、植骨手术治疗。在徐永清的精心诊治下,经过4个月住院治疗,小周终于康复出院,重返训练场。
徐永清满含深情服务边关,全方位关注官兵身体健康的举措,既有效解除部队伤病员的伤痛,更及时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官兵的生命。
说起徐永清及时抢救自己生命的事,“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四川省武警总队副参谋长刘景波有着切身的体会。
2004年8月,时任云南省临沧县武警支队长的刘景波,带队搜捕毒贩时,突遭凶残的毒贩袭击,身受重伤,生命垂危。
徐永清通过有关部门知道这些情况后,立即做好了抢救准备。当武警部队官兵花了4个小时将刘景波抬出热带雨林,经临沧县医院紧急抢救后用专机转到昆明总医院骨科时,徐永清早已开通了“绿色通道”,经检查确定伤情为右侧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徐永清带领科室专家、医护人员,像指挥打仗一样,立即对其实施了清创骨折复位、肩外展架固定术,并要求全科人员对其进行最精心的护理。由于医治及时,呵护精细,不仅挽救了刘景波的生命,还避免了后遗症。3个月后,英雄康复出院。
像这样的事何止一件两件。徐永清对部队重症患者高度关注,对普通士兵普通病情也倾注深情。徐永清常说,不少部队官兵常年累月驻守在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的边关,他们来治病,我们更应该多给一些关爱。这些年来,随着职务的升迁、学术地位的提高,徐永清越来越忙。看门诊、做手术、搞科研、抓科室建设、带研究生、参加或主持学术活动……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没多少时间可以休息,但不管有多忙,只要官兵有需要,他都从不推诿。每天,找他看病、咨询、手术的官兵络绎不绝,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徐永清都一视同仁。
徐永清常说,患者的信任,就是对医生最好的褒奖。骨科每个医护人员都记得徐永清的一个口嘱,只要官兵的病情需要我,你们就必须要告诉我知道。据统计,近年来,徐永清先后为100多名战士上过手术台。
驻滇某部队长陈宽谈起徐永清,感慨的说,我们既敬重徐医生的精湛医技,更折服他的高尚医德。
“ 拯救官兵的生命永远高于一切”
边防战士小高到现在也没有忘记,徐永清带领骨科全体医护人员付出莫大代价和艰辛挽救他生命的事。
两年前的一天下午,小高随部队外出执行施工任务时,不小心触碰到了高压电线,强大的电流瞬间将他击倒在地造成严重伤害。由于就地治疗条件有限,当部队官兵将小高转送到昆明总医院骨科抢救时,小高已处于昏迷状态,情况万分危急。
徐永清第一时间给小高作出伤情判断: 重创使患者脖子和右小腿大面积皮肤坏死、胫骨祼露、严重骨髓炎、伤口部位不断流脓血……出现了生命体征极度不稳的危急状态。
当时有两种抢救方案摆在徐永清面前,一是马上截肢,代价不大风险小,既可以方便治疗,又能减少自己承担的医疗风险,但战士就将永远成为残疾;二是坚持保肢救治,战士的腿有可能保住,但风险大代价高,如出现严重感染,导致并发症,后果难以预料。有人认为第二方案风险太大,搞不好会有损徐主任和骨科的声誉,建议采用第一种方案,徐永清坚决不同意:“战士的利益大于天,年纪轻轻就失去了腿,将给他一生造成痛苦,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声誉,而不顾战士后半生的幸福,采用第二方案救治,这个风险我来担!”
静静的无影灯下,一场抢救生命的战斗即刻打响!徐永清与骨科几位专家同台实施手术,清创、植皮、移植皮瓣……经过五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急救,徐永清和他的同事们,不仅用小小的手术刀把小高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且保住了小高的腿。目睹此情此景,护送小高来院救治的部队领导和战友,感激万分地掉下了热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先后6次复杂手术,历时5个多月的全力救治,消耗医疗费用1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痊愈出院那天,小高迈着坚定的脚步,一把抱住徐永清说:“徐主任,你的高尚行为,不仅救了我的命,而且洗涤了我的心,我一定要用你给我的这条腿,走好今后人生每一步。”
小高是幸运的,但幸运的何止小高。为保住战士幸福,徐永清不怕冒风险;为抢救官兵生命,徐永清更是不怕花代价。
去年9月,驻滇某部战士李泽请假外出办事时突遇车祸,导致右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毁损严重,整条右腿血肉模糊,伤情严重。紧急送至昆明总医院骨科后,副主任汤逊当即带领值班医生全面检查,研究救治方案。
从李泽的伤情严重程度来看,要保住战士的生命,不仅要牵扯科室医护人员的精力,而且科室还将为其补贴很大一笔医疗费用。徐永清知道后,鼓励汤逊说: 老汤,你放心治,拯救官兵的生命永远高于一切,只要能挽救这位战士的生命,花再大的代价,科里也支持!
历时106天的艰苦努力、消耗医疗费用高达13万余元,李泽终于康复出院。现在谈起此事,当记者为此感慨不已时,徐永清说:“花13万元,换来一个战士的第二次生命,值!
这种只要官兵病情需要,就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的做法,在骨科已形成制度。仅去年来,骨科补贴基层边防官兵身上的医药费就达2000余万元。
“军队医院服务的重点永远是保障部队战斗力”
各派别之间冲突不断,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充满战火硝烟的中东,一度成为全世界目光聚焦的地方。
2008年5月,奉命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工兵营战士小王在施工中,造成左手食、中指不完全断离伤,虽然当时的医疗条件十分简陋,但参与维和医疗保障的昆明总医院骨科医生沙勇,却利用科室创新的皮瓣移植术,为小王实施手术治疗获得成功,较好地保住了手指的基本功能。
当维和官员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沙医生了不起时,沙勇谦虚地说:“我做得还不好,我们骨科每个人都能做这种手术,徐永清主任更是战伤救治的专家。”
徐永清常说:“我们军队医院服务的重点永远是保障战斗力!作为一名军队医务工作者,眼光应该始终盯住官兵需求和未来战场需要去增强实力、锤炼硬功。”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医院感到,骨科断指再植手术是一项虽然辛苦,但却不赚钱的手术,便渐渐冷落了这项技术的发展势头,纷纷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效益较好的脊柱和关节疾病治疗上,就是所谓的“只吃肉,不啃骨头”。
但徐永清坚持认为:“干什么吆喝什么,部队医院的医生不能像地方医院那样盯着市场需求立项目,更不能只顾经济效益忘了军人的本份,影响了保障打赢能力的提高。断指再植是部队日常训练和未来战场上,用得着、离不开的一项救治技术,不仅要坚持,还应该大力发展。”
为此,他不仅自己坚持钻研断指再植技术,还要求科里医生人人都要掌握。几年来,他带领科室将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断指再植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不断创新,取得了“掌短肌皮瓣移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游离皮瓣移植及足趾移植再造断指再植”等5项新技术成果,使近几年该科断植再植手术成功率达98%以上。
他带头树牢“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理念,近年来,在搞好日常医疗保障的同时,他紧盯世界军事医学前沿,着眼实战和临床需要,带领科室医护人员跑基层、上高原、走边防,潜心探索研究踝关节、膝关节战创伤防治等难题,使四肢血管战创伤显微外科技术、异物损伤周围神经并存留体内诊治等25项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边防官兵的需求,就是部队医生的追求。针对部队训练中腰腿痛病增多的现象,2007年2月,徐永清带领科室医生专程到驻滇某高炮旅调研,深入调查研究,加班加点编写了《军事训练伤防治指南》一书,为基层部队防治训练伤、保障战斗力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
云南边陲,山高林密,驻地分散,条件艰苦,加之大部分基层部队卫生队设备有限、人才紧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导致部队自身卫勤保障能力较弱,给确保部队官兵身体健康带来了影响。
徐永清在深入部队送医送健康时发现这一现状后,寝食难安。他认为,派出医疗队给官兵们看病、现场手术只能解决官兵的一时之需,必须拿出帮助部队提高自身卫勤保障能力的有效对策。为此,他提出:让医院与医疗力量薄弱的边防部队卫生队实施结对帮带,着眼长远为边防部队培养一批“兵专家”、“兵医生”,从根本上解决缺医少药的状况。
按照签订的帮扶协议,徐永清每年定期带领专家和技术骨干到医疗力量薄弱的边防部队卫生队结对帮带,在人力和技术上给予支持,形成了“小病在营区就诊、大病送骨科医治”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2007年初,驻滇某装甲旅卫生队医生游永刚,被部队选送到昆明总医院骨科进修。本来抱着到医院混日子的他,师从徐永清进修一段时间后,被徐永清满腔热忱服务部队、服务边防、服务战斗力的行为所折服,改变了当初的想法,主动提出报考徐永清的研究生。在徐永清的指导下,他在全国性医学杂志发表10余篇论文。为了让小游开阔眼界,徐永清还带他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使他在断指再植、皮瓣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成了卫生队有名的骨科专家。
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在徐永清的帮带指导下,一大批边防部队进修医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官兵身边的医疗专家。据统计,近年徐永清带领科室专家,先后帮助边防部队培养医疗卫生人才30余名,赠送医疗设备仪器20余台(套),使一些边防部队的自身医疗保障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刘道国 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