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 高兴华
上世纪8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提出了皮肤免疫系统的概念。目前,在已知的近两千种皮肤病和性病中,与免疫相关的皮肤病占一半以上。皮肤中的多种细胞,如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都积极参与皮肤中的免疫应答反应,而这些反应同样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遗传、光线、皮肤美容都与免疫息息相关。发现皮肤免疫中的“黑马”——角质形成细胞的新功能,是我们系列研究中的重大收获。
角质形成细胞有新功能
假如说人体是一个社会,免疫系统就是警察或军队,存在于皮肤中的朗格汉斯细胞则被认为是皮肤免疫系统的前哨。作为皮肤内的主要抗原呈递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其功能成熟有赖于某些因子的调控。传统观点认为,朗格汉斯细胞内存在一种能抑制其自身功能成熟的蛋白——结合珠蛋白(Hp)。但最新研究发现,这种蛋白并不存在于朗格汉斯细胞中。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报道,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内能合成Hp的唯一细胞,也是朗格汉斯细胞内Hp的唯一来源。
既往认为,角质形成细胞是一种惰性细胞,仅起到抗摩擦、抗击打、抗抽拉等机械保护作用。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特定条件下,角质形成细胞中结合珠蛋白的合成或分泌可以被促进,进而抑制朗格汉斯细胞传递信号的能力。也就是说,角质形成细胞与朗格汉斯细胞之间存在功能上的联系,因此通过寻找调控结合珠蛋白表达的特异因素,可能会为免疫性皮肤病的治疗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此外,体外研究证实,角质形成细胞在外周组织中可以刺激抗原特异的T细胞发生增殖反应。在牛皮癣、银屑病等顽固性皮肤病的表皮、真皮层存在大量淋巴细胞,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此类疾病与人体免疫系统有关。可以设想,由于角质形成细胞与浸润的活化T细胞持续相互作用,导致局部的炎症反应难以停止,这在理论上解释了银屑病等某些皮肤病皮损顽固不退的可能机制。因此,在全面理解银屑病发病机制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一种治疗银屑病药物——复方紫丹颗粒剂,已在临床应用千余名患者,疗效较理想。
寻找植物成分对抗光老化
光老化即光促使皮肤过早地出现老化性改变,是造成皮肤松弛、细小皱纹、毛孔扩大等皮肤问题的主要原因。1997年,陈洪铎教授首先发现了维甲酸能够促进紫外线所致的结缔组织损伤修复,引起了国内外皮肤性病学界的广泛重视。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皮肤病学终身教授及皮肤科主任魏华臣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紫外线和苯并芘联合作用可破坏皮肤朗格汉斯细胞,降低皮肤免疫功能,并促进皮肤老化和癌变。
基于已有的研究结果,由魏华臣教授领衔,研究小组对大豆、茶叶、多种中草药等成分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多种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寻找可以有效保护皮肤,延缓皮肤老化的元素。
多因素触发免疫性皮肤病
病原微生物对皮肤的侵袭不仅会对皮肤造成直接损伤,还可能作为触发因素诱导组织或器官的免疫性损伤。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皮肤黏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两年内死亡率高达50%。
过去一直认为,天疱疮是单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通过大量实验,我们发现人类疱疹病毒8在天疱疮皮损处存在,而且疱疹病毒感染和天疱疮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由此提示天疱疮的发生可能与人类疱疹病毒8有关。我们对60多名天疱疮患者进行了病毒检测,发现疱疹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此外,研究人员还在Darier病皮损和多例脂溢性角化症皮损处发现了人乳头瘤病毒,有理由猜测人乳头瘤病毒可能对皮损的产生或某些病理改变有影响。
此外,研究人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血浆神经肽水平、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糖皮质激素及受体mRNA相关性等进行了检测,最终发现新西兰狼疮小鼠NZW的IL10受体alpha链的多态性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性的抗染色体抗体的产生有关,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红斑狼疮发展的一个易感基因。随后实验室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对红斑狼疮小鼠(NZB×NZW)F1的疾病进展和自身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如该结果得以证实,这一疾病的治疗将出现曙光。
(本报记者王 丹 杨秋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