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流动在震区的白衣战队

2018-12-13 13:00:19浏览:61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何长贞李荣国本报特约记者宫曦岭汶川大地震后第三天,兰州军区第323医院和451医院180名专家骨干组成6支医疗队,赶赴四川绵竹、彭
何长贞 李荣国 本报特约记者 宫曦岭 

    汶川大地震后第三天,兰州军区第323医院和451医院180名专家骨干组成6支医疗队,赶赴四川绵竹、彭州、什邡等地震重灾区。
    地震导致许多村镇成了“孤岛”。绵竹市金花镇就是其中一个。第三医疗队受领了紧急突入金花镇,抢救受伤群众的任务。

    金花镇位于九顶山深处,进山的公路已被垮塌的山石掩埋。队员们迅速抄便道进山。历经5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金花镇。当时,镇上到处可以听到哭声和呻吟声,队员们立即投入紧张救治。当天夜里,他们就抢救受伤群众70多人,洗消防疫两个村庄。

    5月25日清晨,第五医疗队在银厂沟团山村巡诊时,发现白水河对岸的云杉深处升起一缕炊烟,透过雾蒙蒙的树林,隐约可以看到坍塌的房舍。

    询问当地群众后得知,那里还有三户村民。通往那里的是一座摇摇欲坠的浮桥,地震后没人敢过,里面情况如何无人知晓。教导员赵大军带领5名队员手拉着手,扶着出现裂痕的桥索,踩着残缺不全的悬木,一步一步挪到了对岸。

    那里有11名村民,其中4人受伤较重,队员们逐个给受灾群众清创治疗,并向他们讲解了卫生防疫常识。随后的一周里,他们又两次冒险过桥给他们送医送药。

    地震后,受灾群众都被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但医疗队生怕有遗漏,每次巡诊防疫时他们都要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再筛一遍。

    5月17日,第三医疗队在金花镇三江村洗消防疫时,从半山腰的废墟里找到一位偏瘫失语、奄奄一息的老人。他已经三天没有进食了。当时,已近傍晚,天上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马上就要下暴雨,带路的向导吓得脸色都变了。组长杨红卫一边用对讲机通知山下队员做好接应,一边找来门板当担架,4名队员抬起老人就往山下走。大雨很快倾盆而下,他们把老人抬到山下时,老人所在村庄方向传来了沉闷的巨石滚落声。

    几天后,老人所在村的王村长到医疗队就诊,发现队员乔艳艳和张新亚正给老人擦身喂饭,吃惊地说:“我以为老人已经不行了,没想到被你们救了。”只见失语的老人使劲翘着大拇指,眼角溢满泪水。

    在汉旺镇清泉村,看到受灾群众没锅做饭,队员们买来30口锅和100多套碗筷送去;在九龙镇,队员们给失去校园的孩子购买了30套课桌椅,建起了一所帐篷小学。他们还把一个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9岁孤儿青小辉,作为长期资助的对象,决定一直资助小辉到大学毕业。

    在为灾区人民群众服务的同时,医疗队还担负着任务区内10多个抗震救灾部队9700多名官兵的医疗保障任务。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官兵的体力消耗大,免疫力下降,加之蚊虫叮咬,患感冒发烧、胃肠疾病和皮肤病的人较多。

    医疗队采取了定点保障和伴随保障两种办法。在部队宿营点附近他们开设了野战医院,24小时就近接诊伤病官兵。并成立11个遂行医疗保障小组跟随部队行动。部队执行任务到哪里,队员们就背着药箱和洗消工具跟到哪里。一有官兵受伤,医疗队在第一时间进行清创、包扎、救治。

    有一天,野战医院来了一名扁桃体发炎化脓引发高烧的战士,护士长韩嵩梅赶快给他输液消炎,当天就诊的病人较多,这名战士输完液就走了,就诊记录上只留下“王海勇”三个字,既不知道是哪个部队的,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这可急坏了医疗队的同志,“像这么重的病号,少说也要连续治疗5天以上。战士没把自己身体当回事,我们必须要把官兵健康当大事!”

    当晚暴雨如注,医疗队还是派了3个巡诊小组,分别到10多个部队驻扎点寻找这名战士。队员们一个帐篷一个帐篷打听,深夜,终于在空降兵某团一连七班找到了这名战士。当时他的烧还没退,杨红卫等3名队员守在战士床前给他服药、输液。直到烧退了,他们才冒雨返回医院。

    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医疗队每次入营巡诊都要专门来看王海勇,小王的连长感动地说:你们医疗队对战士的关心胜过了我们带兵人啊!”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预防补片感染从伤口开始

上一篇:

人造血管替代“半颗心”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