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6月26日,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的学术讨论会上,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介绍了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的几点经验。
伤员救治有诸多困难
“汶川地震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现代化战争。”卢世璧认为汶川地震的特殊性给救援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无电、无水、无交通、无通讯,导致前方情况不明、无法指挥,伤员后送及救灾物资前运困难,大型机械工具难以到位,抢救工作无法开展……灾区内有不同类型的建筑致伤,如山区土墙承重房,伤多死少,窒息多;砖结构及砖混结构的倒塌以砸伤和挤压伤为主。由于挖掘困难,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即使动用直升飞机立体后送,伤员来诊时间长,最长100~200余小时不等,影响后期救治工作。
尽管如此,13万多救援大军日夜兼程进入灾区,全国医务医疗队3.5万人齐赴灾区,20余万志愿者无私奉献,“总的来说,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全国的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汶川地震伤员的救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实施分级处理
卢世璧归纳了汶川地震的伤情及致伤特点。根据统计,成都军区总医院共收治1070例伤员,其中骨科伤员789例,单纯骨科损伤557例,单纯其他脏器损伤248例,多发伤(骨科合并其他)232例,筋膜间隙综合征25例,肾衰8例,气性坏疽1例,截肢26肢(23例),死亡11例。
作为解放军总医院高级专家医疗队的一员,卢世璧概括了他们所做的4件重要工作:第一,与成都军区总医院统一指挥,解决伤员多与医生、手术室少的问题;第二,进行病情分类,制定治疗方案,按轻重缓急安排手术治疗;第三,地震伤员的治疗实施;第四,危重病人抢救。
卢世璧介绍,在汶川地震中,伤员救治实施了分级处理。
第一步,现场抢救,包括搜索病人、现场挖掘。
卢世璧指出了现场急救中的几个注意点:及早解除重物压力;患肢制动;禁止按摩与热敷;患肢不应抬高;饮用或输入碱性液体;挤压时间过长,应在伤肢近侧端上止血带。
第二步,灾区一线急救,包括指导挖掘抢救,急救处置、抢救生命,紧急后送,灾民的伤病保健。
第三步,灾区二线救治。例如成都系轻灾区,兼有一线救治及二线救治的任务,最多的就是骨科伤的处理和挤压伤的处理。
卢世璧说:“骨科创伤治疗水平有很大进步。在正规麻醉及手术室内进行操作,本队所进行实施的手术在以后随诊中无再手术现象,感染率很低;而在一线帐篷内进行骨科确定性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后随诊感染率很高。”
注意挤压性损伤
卢世璧特别指出,对于挤压综合征的处理,一般医生不太熟悉。挤压伤血透问题是新课题,缺乏经验。
另外,挤压综合征截肢后会产生一系列适应症,如患肢肌肉无血运、坏死肌肉及神经无恢复可能性、术后肢体无功能,减张、减压后全身中毒症状不见好转。对此,卢世璧认为截肢后有几点需要注意:地震伤受伤部分广泛,截肢平面以上的肌肉夹杂坏死组织;要采用开放性截肢,继续引流有害物质,控制出血;有可能再截肢。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危重病人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CRRT基本克服了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的不足,全面改善体内环境,纠正体内高血钾,减少肌红蛋白,纠正高氮血症,是保全生命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透析治疗中末期,往往存在创面、残端出血以及胸腔、颅内出血的问题,症状背后的原因并未搞清楚。对此,卢世璧建议立项研究该问题。
卢世璧举了个例子,汶川地震中有一名伤员,右上臂及胸腹部挤压伤40小时,右前臂严重肿胀,行右上臂切开减张并CRRT治疗。术后情况尚平稳。但术后3天出现腹胀、四肢厥冷及微循环障碍。B超见腹部有液体,开腹探查,见空肠迟发性穿孔,切除部分肠道1.5米。两天后死于腹腔严重感染所致多器官衰竭。卢世璧强调,应该注意胸、腹部挤压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