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 李 瑛
2010年3月16日,恩师黎磊石院士溘然长逝,让人悲恸不已。3月21日,恩师的骨灰被安撒长江,回归自然,带着他魂牵梦绕的事业与追求。
8年前,我带着对这位同乡长者的敬仰和崇拜,只身到南京求学。当时,他刚刚接受了手术,在病房接见了我。他说:“做我的学生,你就要真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要特别能吃苦。”我坚定地表示能做到,他才欣然接受我成为他和刘志红院士的博士后。
“一个医生的眼界有多宽,他的舞台就有多大”
俗话说:“人过中年不学艺。”然而,从事了20多年热带病和血吸虫病研究,并已拥有一定学术地位的恩师,却在52岁时决定转向肾脏病临床研究。此后,他用2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40年的发展道路,填补了6项肾脏病研究领域的国际空白,使我国肾脏病研究和治疗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正如他自己所说:“这辈子我无怨无悔,我没有虚度年华。”
他领导下的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不论是硬件、软件,早就被公认达到了国际水平。但他常常提醒我们:“不要认为现在条件好了,就可以睡大觉享受生活了。在有13亿人的中国,我们在医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福祉。我们没有理由让自己停步不前。”
他认为治学就是要为民族做贡献,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不能跟着洋人走,而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他说:“一个医生的眼界有多宽,他的舞台就有多大。”为攀登医学高峰,他总是敢为人先,不断创新。他不仅开创了内科医生做肾脏移植手术的先例,还大胆进入由病理医生从事的肾活检领域。他领导的肾脏科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肾移植中心之一,累积的肾活检病理诊断标本数量为世界之最,被誉为“世界肾活检之王”。
他潜心研究有中国特色的肾脏病发病机制和治疗,通过20多年的研究总结,编写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肾脏病学》和《肾脏病临床集锦》,给肾脏病专科医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为病人服务不能满足于一阵子,而是要服务一辈子”
2000年,恩师就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一生为病人治病的他坦然面对病魔,带瘤生存10年,堪为“抗癌英雄”。更令人感动的是,在坚持治疗的情况下,他从未停止过工作。国内外学术会议上频频出现他的身影,他流利的英文演讲依旧声音洪亮,任何人都难以从他身上看到癌症的影子。
他意志坚强,性格刚烈,是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查出恶性肿瘤有骨转移后,手术前,他反复对医生说:“我对手术无顾虑。如果失败了,死在台上也无所谓;但如果我还活着,一定要让我能做事。哪怕只给我8周的时间也行,这样我就能把事情交代清楚,也就去而无憾了。”他还说:“人生就像是一支蜡烛。我不奢望自己还能点多久,但我追求照得亮一些。”
在从医60年的感悟中,他曾提到“永怀感恩之心,牢记为病人服务”。他生前恪守的从医信条就是:“在一个具有道德感的医生面前,歌星和纤夫,总理和士兵没什么不同。做医生就要爱病人。”他还说:“正因为我自己是病人,我才更了解病人的痛苦。我要更加努力地为他们服务。”他常提醒年轻医生,一名好医生不仅需要良好的技术素养,更需要对每一位患者心存同情与关爱。他告诫我们,“为病人服务不能满足于一阵子,而是要服务一辈子”。
“我是一根即将熄灭的蜡烛,而你们是初升的太阳”
他相信“严师出高徒”。他说:“医生分为4级。第一级是工匠,会看一般的病,会开药,像泥瓦匠一样;第二级是能工巧匠,能把病看好,像熟练的泥瓦匠,经验丰富,比较精致;第三级是临床专家,对本专业及其他专业精通,能跟上最新的学术进展并应用起来,对疾病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及提供治疗方案,是好医生;第四级是临床医学科学家,不单单有临床经验,还懂科研,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疾病的机理能深入了解,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践者。”
他教导我们做一名临床医学科学家,首先要从观察临床现象中得到创新灵感,提出问题并将它带进实验室,然后再将实验室研究得到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验证。
作为中国肾脏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恩师热切地期望年青一代的肾脏科医生能担当起振兴中国肾脏病学的重任,成为真正的医学科学家。恩师生前最爱唱的一首英文歌是《当我们正年轻》。他常说:“我是一根即将熄灭的蜡烛,而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应该珍惜年轻的生命。”如今我们不再年轻,但恩师的谆谆教诲仍时刻铭记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