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志军 郝成涛 王学健
七一前夕,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部领导与抗震救灾防疫救援队队员在汶川县重温入党誓言。任淦平/摄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军事医学科学院根据上级指示,于“5·12”大地震当天迅速成立了院抗震救灾指挥领导小组,院长孙建中、政委边兆明亲自统筹抗震救灾工作。随即派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贺福初,科技部部长王玉民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咸柱组成的专业卫生防疫救援队前往一线。
在灾区最亟须防疫的时刻,他们肩扛防疫装备,身背消杀药品,徒步冒着暴雨、余震不断、高山飞石的危险,在第一时间到达地震重灾区汶川映秀镇,展开消杀灭作业,成为到达震中的第一支专业“防疫铁军”,及时为一线救援官兵和灾区群众铸起了一道遏止疫魔的铜墙铁壁。截至6月25日,该院先后派出173名专业卫生防疫救援队员前往灾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并奉命牵头承担汶川县抗震救灾期间的卫生防疫任务,队员们正在夜以继日地开展着饮食卫生、环境卫生、水质与疾病监测和疫病控制工作。灾区官兵和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防疫铁军”。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这是一支特殊的群体。军事医学科学院派出的卫生防疫救援队由公共卫生处置、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学环境医学、中毒急救、微生物流行病学、化学毒物防护、预防兽医学、外科等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
他们以灾区防疫为己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千里驰援,日夜兼程。冒着余震危险,深入灾区勘察,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防疫作业。白天奋战在废墟瓦砾上,任凭风雨侵袭和不断余震仍工作不止。夜晚在陋篷里和衣而睡,蚊虫叮咬不叫苦累,平均每天工作在13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几天几夜连轴转。
科学指导、科学施防,以军人的勇敢挡住疫魔降临
作为全军疾病预防控制的主要力量,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军事医学院科学院全力以赴、科学筹划,充分发挥国家队、八一队和科学技术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组织前后方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制定了一系列卫生防疫救援方案。在向总后上报《关于加强抗震救灾部队卫生防疫防护工作的建议》的基础上,针对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形势,先后提出了增派直升机空投急需装备药品、做好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加强都江堰总指挥部卫生防疫工作、重新规划营区、采用消防车保障灾民饮水安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总参、总后首长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许多建议都已经付诸实施,有力推进了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
根据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部署,军事医学科学院暨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负责以映秀镇为核心的汶川全县卫生防疫工作。接到任务后,该院迅速整合驻汶川的济南军区54军防疫队、重庆、香港CDC、资阳、乐山、南充、达州等23支共271人的军地防疫力量,协调指导他们在汶川全县城镇乡村开展防疫消杀灭作业。
震后灾区一片废墟,防疫形势非常严峻,大家心急如焚。卫生防疫救援队在埋尸点、厕所、垃圾场、养殖场和灾民安置点等容易引发疫病的场所,迅速展开消杀灭作业。
军事医学科学院负责范围内的映秀镇作业区,卫生环境从进入之初的极度脏乱到现在已达到无蚊蝇、无臭味、无垃圾、无疫情的“四无”标准。吴邦国、温家宝、郭伯雄等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亲切接见了该院救援队领导,对汶川卫生防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
积极培训,对口支援,为灾区留下一支“不走的防疫队”
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正在汶川灾区牵头负责卫生防疫工作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防疫救援队,在积极努力做好灾区卫生防疫的同时,提出尽快恢复和重建灾区卫生防疫体系,变“输血式救援”为“造血式救援”,着力恢复重建灾区乡、村、组三级卫生防疫力量,努力为灾区留下一支“不走的防疫队”。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提出对口支援汶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灾后重建工作,建成县乡村较为完善的疾控体系。6月3日,两个单位在汶川县举行了合作签字仪式,他们的合作标志着汶川灾后长效防疫体系开始形成。
“谁也不想预约灾难,但如果它不期而至,我们也不会退缩畏惧。当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之时,我们一定奋勇当先、冲锋在前,以忠诚与刚毅、真情与奉献,向党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全体官兵发出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