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各地麻风的致残率、复发率下降并不显著,还在局部出现高流行区,有的老疫区疫情上升。很多患者未能早期发现,有的患者因误诊,发病多年后才被确诊。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同属于分支杆菌,治结核的药物对二者都有效。麻风杆菌可侵犯周围神经,尤其是能破坏某些浅表部位的皮神经,引起局部麻木、皮疹、神经粗硬和功能障碍。但由于个体抵抗力的差异,有的人染上麻风杆菌后并不会得病。
麻风在临床上分为少菌型和多菌型两大类。少菌型(旧称结核样型)麻风,多见于老疫区。患者的皮疹为单个或多处大小不一的局限性浅色斑或为成片的丘疹,局部麻木,感觉丧失,不知冷热、丧失触觉、不知刺痛。皮疹扩展缓慢,其上毛脱、汗闭,其周围可触及细绳样粗硬的浅表小神经。多年之后,患侧肢体肌肉萎缩、拘挛、致残。由于患处难以查到细菌,故称为少菌型麻风,皮肤活检可见结核样结构,有助于临床诊断。多菌型(旧称瘤型)麻风,常见于新疫区。患者身上有弥漫多发的小红疹或瘤样结节。发病早期,患处局部麻木和周围神经粗硬并不明显,可有肝脾大等内脏病变。刮片极易查到大量杆菌,组织切片呈肉芽瘤样反应,故得名。多年之后,皮肤浸润肥厚,患者面如狮面,还可因内外眼疾而致盲。
麻风病的以下特点可帮助识别,以避免误诊:
●患者有麻木且不痛痒的皮疹,局部脱毛、汗闭。冷、热、痛、触等浅表感觉缺失。可用冷热试管、棉花毛、针刺等测试。
●耳大神经、尺神经、皮疹周围的浅表皮神经有节段性粗硬。
●慢性局部性肌无力、萎缩、致残。
●查菌或组织活检有阳性发现。
背景资料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有现症麻风病患者6658人。全国有288个县(市、区)麻风病患病率大于0.1/万,48个县(市、区)麻风病患病率大于1/万。全国60%以上的麻风病病人分布在云贵川藏湘5省区。在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有的病人甚至在发病10年后才被发现,而且已造成疫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