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天舒)日前,一项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白内障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最新一期《中华医学杂志》上公布。这篇获中国科协和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共同推荐的论文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白内障发病率非常高,并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别,在实施白内障防治时,应当提高地域针对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鲍永珍等选取青海省平安县、云南省楚雄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4个不同纬度、海拔高度和日照时间的典型西部地区,对5562名50岁以上的农村人口进行了白内障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4个地区人群的白内障患病率分别为41.8%、48.2%、18.8%和39.4%,且随年龄增加上升。研究发现,海拔较高的青海和云南的白内障发病率明显高于广西,但海拔高度和纬度与云南相近、日照时间较短的贵州发病率却最低。这符合高海拔和低纬度地区紫外线辐射强度较大白内障患病率较高的规律。
该研究发现,晶体混浊程度达到4级(最混浊、视力最差)的比例以青海最高(17%),广西最低(10%),且同一地区严重晶体混浊比例与患病率呈一致性。研究人员指出,晶状体混浊类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表明白内障的患病率具有一定地域差别,提示在白内障的防治研究中,需要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而晶体混浊程度与患病率高低在同一地区呈现一致性,提示我国在实施白内障防治及制定治疗策略时,需考虑地域因素,重点关注发病率高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