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燕玲)在日前召开的第十届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年会暨第二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学术交流会上,中医、西医以临床流行病学为纽带,在共同的平台上开展交流对话。与会专家认为,要力争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以科学数据客观展示中医药疗效的评价体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介绍,目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主要是照搬现代医学的评价体系及方法,要求干预因素越简单越好。但随着慢性疾病、多因素疾病的增多,事实证明最有效的方法是多种疗法的综合干预,即复杂干预。中医药中风单元就是典型的复杂干预,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功能锻炼和健康教育等。这给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中医临床实践是辨证论治的个体治疗,其研究往往是针对复杂干预,而且中医的临床疗效评价又以人的状态变化为导向。因此,如果照搬现在的体系及方法,会出现两难问题,即方法设计严格、质量高了,但评价不出治疗效果;能看到很好治疗效果的病例,却无法以设计严格、科学的方法进行疗效评价。因此,要力争建立起既可使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充分发挥,又能借鉴现代评价体系的方法,用科学数据客观展示辨证论治效果的评价体系。
据悉,在国家“973”项目支持下,刘保延等已开展了“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及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病症结合的中介——症的分类规律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