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照平丁顺国本报记者唐先武
在地震重灾区绵竹市,120急救人员每抢运一个重症病人,病人和亲属都反复请求:“一定要送到255医院!”
自5月19日开赴灾区以来,北京军区255野战方舱医院以先进的医疗装备、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服务,被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生命之舟”。
5月19日,该院162名队员和装备全部抵达重灾区绵竹。官兵们迅速投入医院展开的战斗中,不到100分钟,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可容纳200张床位、同时展开4台手术的野战方舱医院崛起在绵竹新城区。
野战方舱医院展开后,灾区群众纷纷赶了过来。门诊组医生程如峰每天都要接诊100多位病人,频繁使用听诊器造成耳道破损化脓,仍然坚守岗位。外科组医生杨克强每天的手术排得满满当当,曾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大大小小10台手术,还亲自为一位101岁高龄的老人和一位刚刚3岁的婴儿进行了骨折复位手术。特诊科技师黄鹤、药剂科药剂师张宏是唐山地震孤儿,在本职工作之余,还充当了心理辅导员的角色。
5月20日18时30分,一辆急救车呼啸着直扑255野战方舱医院,什邡市一名井下被困196个小时的矿工被送到这里。这位名叫赖元平的高危病人立即被送进ICU病房,吸氧、输血、抗感染等紧急救治手段同时展开……
今天的赖元平,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被医学界称之为奇迹。而抢救时官兵们着实没有少付出:送进重症监护室时,赖元平神志不清、奄奄一息,医护人员紧急抢救了3个多小时,生命体征稍见平稳。岂料第二天,病情又出现反复。野战方舱医院指导组组长、某分部副部长张建设决定,立即启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请北京军区总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等专家集体会诊。专家们的两次远程会诊,将赖元平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被后送到成都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255医院是我军最早探索应急机动卫勤保障力量的建设单位之一,编配有先进的野战急救车、野战运血车、野战远程会诊车、野战卫生防疫车等卫生装备,野战沐浴车、野战被服洗涤车、野战炊事车等生活保障装备。野战医疗方舱里,一个又一个危重伤病员转危为安,一个又一个奇迹相继诞生:被困深山8天8夜、严重休克状态,被公安部评为二级英模的绵竹市公安局民警赵刚、姜明全,从这里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绵竹灾区第一例野外条件下的全身麻醉手术、全军首例野战条件剖宫产手术在方舱成功实施。
255医院领导对医院在重建家园中的重要性和尽快恢复医疗体系的紧迫性,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们在全力抢救伤员和为灾区群众医疗服务的同时,思考着尽快帮助建设一座临时性过渡医院,使幸存的医务人员、医疗资源迅速恢复功能,为灾区人民留下一座带不走的抗震医院,刻不容缓。
为规划好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过渡医院,他们充分借鉴“非典”期间小汤山临时医院建设的经验,专门邀请原小汤山医院院长、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张雁灵赶到绵竹,就抗震医院的设计规划、工程建设、学科布局等进行实地考察、论证。绵竹市政府迅速组织施工队伍进行土方工程建设,江苏省援建单位具体负责活动板房安装施工,短短20天,一座抗震医院崛起在绵竹大地,也矗立在灾区人民的心里。
与此同时,255野战方舱医院还发挥装备和人才优势,采取联合门诊、同台手术、共同救治的措施,对驻地各级医疗机构的技术骨干进行传帮带,积极协调红十字协会,为抗震医院捐献了价值300万的医疗器械,确保过渡性临时医院建成后有充足的人才和科研支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