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伟 来源:放射科
6月初,西京医院放射科成功为一位患者实施了右侧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手术不开刀,只是借助大腿根部米粒大小的穿刺点,用不到一个小时时间,便顺利帮患者解除了“烦恼”。术后,患者脑内奇怪声响消失,右眼球突出也逐渐恢复正常,据文献检索,
患者王女士家住汉中市,去年“5.12”大地震受到惊吓后出现右耳鸣响,一年来脑里时常听到奇怪嗡响声,晚上也睡不着觉,并伴有头痛,右眼也随即肿胀外突,不能正常转动。她辗转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炎性假瘤”、“Graves眼病”等,用药无效。王女士来到我院诊疗后,确诊为自发性右侧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
针对王女士的病情,放射科的专家们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决定对其采用经皮穿刺经右颈内动脉和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入路, 实施右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术。王女士被送入了放射科DSA室进行介入治疗。专家们先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瘘口的具体位置及大小,选定了合适的电解脱弹簧圈;接着经微导管将4枚电解脱弹簧圈送至动脉瘘口,很快弹簧圈开始发挥作用,再次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完全栓塞,颈内动脉血流通畅。手术结束包扎时,王女士高兴地说,她脑袋里的嗡嗡响声听不见了。专家们用听诊器在患者右额部听诊时,发现颅内杂音已消失。4天后,王女士完全康复出院。
据孙立军副主任介绍,原始三叉动脉是胚胎时期连接海绵窦段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吻合血管, 原始三叉动脉永存非常罕见, 并且往往伴有局部动脉瘤形成。王女士由于大地震的惊吓, 使原始三叉动脉瘤破裂, 造成动脉血液直接分流进入海绵窦形成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由于此病往往以眼球肿胀外突为症状,所以很多没有经验的医生常当成眼病治疗。传统方法通常进行外科手术,但手术风险大, 效果不理想。随着造影技术及微创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国际上逐渐采用介入手术方法医治。
新术式完全在血管内进行,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费用低,效果好,术后病灶消失快。但是,由于瘘口定位要精准、弹簧圈大小要适宜、送入途径曲折复杂等多种因素制约,这项手术难度大、对医生技术要求高。
(放射科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