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捷 吴 莹 严志明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院坚决听从军委、总部的命令,迅即组建医疗队奔赴四川灾区,冒死闯进北川羌族自治州,徒步挺进安县茶坪乡,用精湛的技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用博爱的情怀奏响了一曲生命的凯歌。截止目前,医疗队先后诊治各类伤员7978名,其中收治入院1584名,实施手术649例,后送伤员328名,共派出109支医疗小分队送医下乡,走村入户,巡诊受灾群众7198人,进行防疫健康宣教15000多人,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截肢,无一例感染,被灾区人民誉为“绿色天使”。
灾难来临,总有一种使命冲锋在前,长征人迈开军人的步伐
以分秒必争的速度传递着对同胞的关切
灾情就是命令!
5月14日凌晨,医院接到大学命令,立即派出90名医护骨干组建3支医疗队,奔赴灾区一线!
此前,长征医院已经笼罩在一片浓浓的临战气氛中,全院上下深深沉浸在奔赴救灾一线的激情中。
军人的脚步,无论何时何地,必然始终站在第一线。
震后2小时,刚下手术台的我国著名骨科专家、71岁高龄的贾连顺教授,第一个向医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我是一名受党教育培养几十年的骨科医生,我参加过30年前的邢台抗震救灾,有救治地震伤员的经验,相信我一定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事情。”
52岁的老护士长王进华,参加过自卫反击战,为参加抗震救灾,她咬破手指在申请书上按下鲜红的血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参过战,请批准我再一次到灾区最前沿去。”
7点50分,医护人员自动发起请战签名仪式,短短11分钟,1516名医生护士、机关干部、实习学员和后勤职工,在12米长的出征旗子上,庄严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军人的脚步,应当出现在救助人民最关键的时刻。
麻醉科护士宫丽娟是一名文职人员,她的脚步本来是准备幸福地迈向洞房花烛夜的。小宫计划5月24日举行婚礼,宴席和婚庆公司都已订好,亲朋好友的请贴也全部发出去了,她正与未婚夫甜蜜地憧憬着婚礼的美好时光。当得知参加救灾的申请得到批准时,她顾不上与自己心爱的未婚夫和双方老人商量,就当即打电话取消了婚宴,背起了出征的行囊。
学校曾规定,夫妻同在一个单位的,只允许一人参加医疗队。主治医师刘虎和护士张莉夫妇顾不了那么多,把刚满周岁的女儿送回老家父母处,夫妻双双参战。
出发时,胸心外科赵学维副主任、心内科任雨笙副教授正在外参加学术会议,顾不上与家人告别,火急赶到医院。
接到命令,整形外科主任江华、神经外科副主任胡国汉正在手术台上,他俩硬是把手术做完,来不及任何准备,提起背囊直奔机场。
11点30分,出征誓师大会上,90名队员振臂高呼:“弘扬长征精神,拯救人民生命!”
远方四川的父老乡亲正望眼欲穿等待着亲人解放军……
深夜,上海场中路军用机场引擎轰鸣,载满医疗队员腾空而起,15日凌晨2点55分,队员们抵达绵阳机场,随即分赴到受灾严重的安县和江油市。
从出发到灾区的24个小时里,队员们没有吃上一口热饭、喝上一口热水,但大家都忘记了饿、记不得喝,情绪高昂,争先恐后,迅急展开救治任务。
到达安县的医疗队,一边迅速救治送来的伤员,一边派出小分队继续向没有援救力量到达的乡镇进发。当时,安县茶坪乡震后不通电、不通路、不通信息,山上伤员和灾民急需救治。大学抗震前线指挥部命令组织突击队进发,医疗队领队副院长吕一刚和队长徐丽萍当即抽组,组成由胡志前教授带队的9人突击队,带上30公斤的药材和食品奔向茶坪。
到茶坪,必须翻越大黄山。大黄山有五个相连的驼峰组成,一峰高于一峰,最高峰2850多米,平均坡度达到60来度,最险处有近90度,在强烈的地震中,滚塌下来的泥石流填堵了山路,不期而遇的暴风雨使得崎岖的山路更加湿滑难行,原有的路已难寻形迹,事实上根本无路可行,只能攀山而上。一路上,山路陡峭,队员们一个个依次凭借以前村民留下的绳索攀登;途中余震不断,山上的乱石不时随坡滚落,队员们相互提醒,呼唤着名字紧贴山坡前行;当筋疲力尽、体能达到极限时,队员们就相互鼓励,手拉手一步步前行。在攀行过程中,9名勇士还悄悄作了一个不尽人情的约定,那就是如果有队员掉下山去或被滚石砸中,其他队员不要冒险施救,尽量保存有生战斗力,因为山里的伤员正等待着我们的医生!快一点,再快一点!坚持,再坚持! 30公里的艰难行程,队员们足足走了10个小时,终于赶在天黑前闯进了茶坪。这是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挺进该地区的医疗突击队。
当地受灾群众见到身穿迷彩服、戴着红十字的解放军,像见到救星一样,哭诉着围了上来紧紧握住队员们的手:“你们终于来了,你们是第一个来茶坪的医疗队,茶坪人民太需要你们了!”“伤员在哪里?快带我们去!”9名勇士不顾一路疲惫,迅速对村里70多名伤情较重的伤员实施救治。
与此同时,驻江油的医疗队也组织了小分队,副教授王为民和钱齐荣带队,冒着频发的余震和山体塌方的危险,突进到重灾区北川县通口镇,成为到达该镇的第一支医疗队,当地群众因医疗队的到来深受鼓舞,增强了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手术台前,总有一种信念催人奋进,长征人施展军医的仁术
以毫不退却的责任表现着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高于一切!
我们每一个医疗队员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让灾区人民少流血,让灾区百姓少痛苦。
5月17日,家住安县沸水镇的村民付利华,被送到长征医疗队。地震时他不幸被倒塌房屋的砖块砸中了颈部,导致颈椎严重受伤,送来时胸部以下已经丧失知觉,如不立即进行手术,将面临高位截瘫,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手术,简陋的帐蓬里条件极不具备,没有影像资料,没有备用血液,只能完全凭借经验和技术来实施手术。做,还是不做?做,风险极高;不做,伤员有生命危险。面对艰难的抉择,骨科叶晓健教授、麻醉科袁红斌副教授和几位专家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作了相应的准备,决定为救伤员的命,勇闯禁区,进行手术。
没有手术台,副领队院务部孟正宏部长搬来课桌替代;手术需要特制的手术台,骨科丰建民教授当即建议制作石膏床替代特殊的手术台,许国华博士立即躺在担架上当起了模特,让石膏缠满自己的头、颈、胸和肩部,20分钟后,和人体形态相似的石膏床制作完成。手术开始了,手术台太矮,叶教授和助手们就弓下身子,腰悬酸了就半跪在地上,腿跪麻了就换成弓腰姿势,就这样不停地交换体位姿势,10分钟,20分钟,100分钟后,手术终于取得成功。据文献搜索,这一手术是目前国内外首例野战条件下全麻醉颈后路椎板减压手术。
付利华的妻子隔着帐篷的纱窗目睹了手术的全过程,手术结束后,她激动地说:“我们是一个山村的农民,要不是遇到你们,怎么有机会让你们大医院的教授治病,而且还跪着为我丈夫做手术,这是我们家哪辈子积来的德呀!”说着,她一下子跪在了教授们的面前,久久不起,泪如雨下。这位纯朴的农家妇女,用中国老百姓最朴素、最真诚的行动表达了她心中无限的感恩。
5月23日,江油市新兴乡村民李锐,在搭建临时住房时,左手拇指不慎被劈竹刀砍断,仅留一点表皮相连,保住拇指的唯一办法只能再植。再植手术技术精细复杂,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进行,但医疗队没有这些设备。附近的江油市人民医院大楼严重损坏,在11楼的手术室墙面多处出现大面积裂痕。面对危险,骨科教授陈爱民毫不退却,他说服了队长刘轶永以及院方领导,从楼梯爬上了11楼,队员们迅速把伤员抬进了手术室。
手术中,余震频频袭来,破碎的窗户发出嘎嘎的摇晃声,房顶上的石灰不时地往下落,但陈教授和同台的吴洋、陈菊祥、樊民、章建林以及麻醉师叶军青浑然不顾,依然继续着他们手中的艺术,在受损的显微镜下,他们用比头发丝还细十几倍的吻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起手指的肌腱、血管、神经……7个小时后,手术获得成功。7天后,再植拇指确认成活。这是世界上第一例野战条件下高难度高精细的断指再植手术。6月14日在瑞士召开的国际创伤和内固定学大会上重点介绍了我们这一手术,引起了同行的震惊。
那一天,长征的十字又一次高高升起,长征的声音再一次漂洋过海!
在救灾前线,在野战帐蓬,队员们以精湛的技术克服简陋的条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成功救治了被埋在瓦砾下168小时的伤员何成贵、170小时的伤员彭国华,实施了灾区年龄最小的4岁半小男孩下唇颊部贯通伤全麻术,施行了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术,救治了年龄最大的100岁伤员,挽救了一个出生仅3天的新生命,成功抢救了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的钢铁战士严情勇。
灾难面前,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令人动容;面对灾难,生命却又如此绚烂,感天泣地!所有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的医疗队员,都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又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尽管许多生命因地震灾难而消失,但无数新生命依然迎着余震来到人间。抗震救灾中,在我院医疗队诞生了8个“长征宝宝”,新生命的降临,不仅给灾区重建带来了希望,也给医疗队带来了欢乐!
震后不久,尚未到预产期的孕妇曹娟提前临产,她们跑了三家地方医院的妇产科,由于地震损坏了医院都不敢接收。5月19日,曹娟被送到医疗队驻地,当时胎膜已经破裂,羊水被胎粪污染,胎儿在母体内严重缺氧,为保住母子两个生命,医疗队果断决定立即就地剖腹产,妇产科副教授胡电、李文、刘晓军和麻醉师王成才、徐海涛等组成手术小组,以最快的速度为曹娟进行剖宫手术,胎儿取出时全身青紫,呼吸心跳十分微弱,经清理呼吸道,插管给氧,11:58分婴儿终于发出了第一声啼哭,给闷热的帐蓬带来了一股清凉的风。
为记住特殊的经历,也为感谢救命的长征医生,孩子的父母给小宝宝取名为“杜长征”。一天以后,又一个“长征”在我院医疗队的帐蓬里降生。从进入灾区到5月30日,医疗队先后迎来了李长征、叶长征、杜长征、廖长征、宁长征等8个“长征宝宝”,这些宝宝的诞生,展示了人类生命的顽强不屈,也记载了长征医疗队与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
鱼水情深,总有一种温暖血脉相连,长征人奉献天使的爱心
以倾情付出的忠诚诠释着对灾区的大爱
奉献需要爱心!
“让我们的心与灾区人民同跳动,让我们的情与灾区人民同交融!”队员们在灾区发出了这样的倡议。他们说,这场抗震救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灾区既是救治伤员、挽救生命,又是考验人生、磨练意志,为灾区人民重树生活的希望和自救的信心,队员个个尽其所能、倾其所有。
龚雪琴,胡诗涵,两个赋有诗意的名字,她们是重灾区平武县平通中学的初二学生,灾难发生后,她俩在废墟下仍不断鼓励周围幸存的同学,告诉大家不要乱叫,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两个幸运儿是最后一批被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挖出来的。
两个同班同学,受伤部位也近乎巧合,左侧颞部都大面积撕脱伤,身体多处严重擦伤,让两个花季的女孩失去了清秀的容貌,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但进行清创时,诗涵和雪琴始终咬紧牙,强忍着不喊疼,没有流一滴泪,她俩弱小的身躯表现得那样坚强。孩子的勇敢和刚强,深深地震撼着医疗队员,大家当即倡议给予资助,同时医院的整容专家表示,一定要以最精湛的技艺,为诗涵和雪琴免费整容,还女孩清秀美丽的脸庞,不留一丝遗憾!
姑娘刘治君,是平武县平通镇益泉村人,她是村里第一个考上绵阳市重点中学的学生。5月19日,她赶到江油医疗点与受伤的弟弟告别,因为弟弟当天就要转往昆明总医院了。小刘一直伤心地流着泪,她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全塌了,爷爷奶奶受了轻伤,弟弟头部受伤。家没了,全家只剩下她在学校吃饭花的500块钱,妈妈留下一百在村里照顾老人,爸爸带走一百陪弟弟转到昆明治疗,她只剩三百,学费和吃饭怎么办呢?爸爸劝她回家不要上学了。可姑娘学习成绩好,一心想考大学。队员们都非常同情她,给她买学习和生活用品,护士长丁小萍等4名队员还掏出2000块钱为她解了燃眉之急,并承诺为小刘承担上大学的所有费用。
安县中学地处重灾区,许多学生的家庭在地震中受到巨大损失,有的痛失亲人,有的成为孤儿,特别是高三学生,直接面临着能否继续读书升学、考上大学后能否支付学费等问题。医疗队员们得悉情况后,自发开展了向受灾学生捐款助学活动。尽管大家出发匆忙,随身携带的现金不多,但队员们倾其所有,掏出了身上的每一分钱,作为即将毕业高考的高三学生的扶困助学金。
当张雁灵校长在复课和捐助仪式上,把我校全体医疗队员捐助的166625元交到安县中学校长手中时,师生们哽咽了,他们集体向队员们深深鞠躬。在捐赠的同时,医疗队还派出专家组和博士团为学生们进行心理疏导,并对部分学生因灾难造成的心理阴影和高考产生的压力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援助,有效地缓解了学生们的心理压力。一名学生说:“是你们,一群来自东海之滨的白衣天使,用医术治愈了我们身上的伤,用仁爱抚平了我们流血的心,我们真诚地感谢你们――人民军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