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飞侠
传统多一点 现代少一点
一些坚持采用中医诊治方法的医生经常遭到患者的质疑:“你连检查都没有做,怎么知道我生了什么病?不知道我生了什么病,又谈什么对症下药呢?”确实,在西医学盛行的时下,许多普通人,甚至连一些医学工作者都认为,医院里只有摆满先进的仪器才是高水平的医院。无论中医、西医必须得按化验、检查结果看病。正是这些看法使得中医的“望闻问切”传统诊断方法逐渐屈居于各种西医诊断方法之后,甚至有淡出临床的趋势。在中医院里,不少中医接诊后先开检验单,完全依赖西医设备作诊断。传统有效的中医特色诊疗手段得不到充分的临床应用和创新,中药使用比例下降。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中医院的建设,各地方政府、各中医院纷纷改扩建病房楼,购置彩超、CT、电子胃镜等医疗设备,钱花了不少,中医药技术水平却没有得到提高,原有的中医药诊疗手段反倒用得越来越少了。
另一方面,中医教育逐渐西化,更多地强调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一些西医学的学科,而忽视了中医经典的教育,忽视了中医学理论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包括脏腑、经络、四诊、八纲、阴阳五行等所构成的哲学理论的重要指导思想。要改变中医的现状,首先就要对中医学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经典中医的内容要被足够重视才行。所以,我们不应忽视传统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和个体化诊疗这两个法宝。
科研上不要混淆现代系统生物学内涵的“各个细节之整合(integrate)”与中医“整体论(intact)”的概念,也别企图用系统生物学来把中医“现代化”。要认真思考和把握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否为同一概念,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是否都适合于中医学。要重视研究对象微观和宏观的规律,要研究两者如何结合,系统生物学方法怎样用得最合理,用得最好,而不应仅仅是标签化。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方法,在还原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切不可把传统的东西弄得一无是处、支离破碎。
中药多一点 西药少一点
现在各级中医院强调发挥中医特色,振兴中医专科、专病是必要的,也是中医院办院宗旨和发展方向。但现行中医院的中药使用状况不容乐观,一些中医医疗机构的医生在遇到临床问题时,首先不是考虑用中医中药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而是采用整套的西医治疗方法。
辨证多一点 成方少一点
纵观古今历代名医,其治病都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其精华有相当一部分是体现于他们通过反复辨证论治实践所创制的名方。这些名方是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经验升华,后世把它制成中成药。中成药大多是选择针对性强、久经考验、力专的名方,尤其是古人成方。由于古人成方是先贤临床经验的总结,而且都经过了千百年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检验,配伍和剂量都有其严密性和科学性,故疗效卓著,但也必须辨证应用、因人而异。由于辨证论治要求医者不但要精通中医基本理论以及中药药性,掌握配伍,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讲,多学一些中医基本理论,多背一些方剂,学会熟练辨证论治,疗效会好许多。
名医多一点 江湖少一点
国家推进“三名”工程,打造一批新的名医、名院、名科,对发展中医事业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国家制定了好的政策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甚至是考试复评工作,确实查出一部分混在名医队伍中的“南郭先生”。不容否定的是现在中医药界混进了一些江湖医生。如一些医药产品广告虚假宣传,夸大疗效,欺骗消费者。特别是一些江湖骗子任意吹嘘中医疗效,表现在广告夸大功效,盗用专家名誉宣传,欺骗群众。这是中医药界的“老鼠屎”,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名声,要坚决打击。
多自我批评 少批评他人
中医界应欢迎批评之音,围绕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等问题,中医界自身内部早已有不同的声音。但是鉴于自身要生存的原因,使一些异样的声音被压抑,没有正常的渠道得以疏泄,自然所反映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与缓解,而是越积越深。如中医治疗不用“中”、中医教育不姓“中”、中医科研偏离“中”等,于是引来行业外人士的批评也就在所难免了。然而真正能够批评中医到位的人士应该还是中医界自身的一些人。不管什么样的批评,有总比没有要好。有点批评之音,有时是可以让人头脑清醒一下,并使人加以反思的。我们应该欢迎批评的声音。对于现实中医发展存在的问题要勇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