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华
“拼命抓,快速赶,在‘黄金时间’里与生命赛跑……。”不久前,刚从南京战区救治点回沪的长征医院贾连顺教授说起难忘的9天9夜,依然是那样的牵肠挂肚。5·12地震后,贾连顺教授随总政治部组建的“军队抗震救灾医学专家指导团”,千里奔波,日夜兼程,转战福建、浙江、江苏三个省的9所驻军医院,一个病人一个病人的过目,一个伤员一个伤员的会诊,9天内完成了计划12天的工作,出色完成对291名伤员的“生命审计”。
主动请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5.12地震后,触目惊心的地震场面,急需救治的伤员,使年已七旬的贾连顺教授再也坐不住了。他连夜向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我是一名受教育培育数十载的骨科医生,参加过30年前的邢台抗震救灾,有救治地震伤员的经验,尽管年纪大点,不能扛担架抬病人,但我可以在大本营做手术,或指导救人啊……”院领导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但考虑他年事已高,劝他留在医院指导救治。没去成灾区,贾连顺却一直关注着灾区,挂念着伤员的病情。
6月1日,贾连顺教授接到了中央军委和总后命令,随“军队抗震救灾医学专家指导团”,赶赴南京战区各救治点指导工作。那一刻,贾连顺难抑激动而又焦急的心情,暗下决心:“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争分夺秒,为了保住伤员肢体
“天职所在,职责所在。”当天晚上,在福州总医院,人们就看到了这位70岁专家穿梭于病房的忙碌身影。
早期进行干预,降低残疾率,并对每位伤员制定规范的治疗原则或康复建议,是专家指导团此行的目的。“这些伤员的生命来之不易,有些伤员如不及时实施手术,就可能得而复失,我要对每一位伤员负责。”作为专家指导团第一现场指导组组长的贾连顺每到一地,顾不上休息吃饭就直奔病区,“饭桌上讨论,汽车上睡觉”。
在漳州,伤员刚转运到第175医院还不到48小时,专家们就出现在伤员面前。贾连顺对29名伤员逐一做了详细检查,对不同伤员制定治疗方案和康复意见,一直忙到凌晨1点多。第二天早上6点多,他又赶去参加指导一位伤员的手术。
伤员中,90%以上与骨伤有关,而专家组中只有贾连顺一个骨科医生,他日夜不停地工作,因为他明白,骨折病人要尽快赶在新鲜创伤转变成陈旧性损伤前手术,才能获得最好的康复、最好的功能。为此,贾连顺每天最多就睡4、5个小时。有时刚刚会诊完,就又乘车赶赴下一个医院,因为那里还有伤员在等着……
6月5日一早,在位于宁波市的解放军第113医院爱心病房2号病室里,贾连顺和其他医学专家一起为78岁的许发贵骨伤进行集体会诊,提出二次手术的详细方案。许发贵声音哽咽,红了眼圈,一个劲儿地说:“谢谢解放军!”
在第175医院,一位46岁伤员在地震中被砸伤了小腿,血水伴着脓水直流。查房时,贾连顺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去,将鼻子贴到包扎好的伤口上去闻,确认伤口的感染程度。他还亲自为这名伤员擦拭伤口,并不时鼓励她要坚强。他打趣地说道,“我的鼻子很厉害,能根据分泌物的味道判断病情呢!”
播撒希望,抚平伤员心灵创伤
贾教授给伤员带来的不仅是高超的医疗技术,还有心灵的抚慰,以及战胜伤病的信心。22岁王琳是绵竹市遵道镇人,地震前刚产下一个健康漂亮的男婴,正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幸福之中。突如其来的地震,无情地夺走了她刚来人世不久的孩子,而她也遭到严重的创伤,骨盆骨折和腰椎压缩性骨折,她悲痛欲绝,整天不吃不喝,连睡觉都叫着儿子的乳名。贾教授深情地拉着她的手说:“天灾无法避免,即然活下来了,就要活得更好,你身上有伤,我们会用最大的力量、最好的技术,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她满含热泪地说:“自己虽然失去了幼子,但是我要振作起来,因为我家还在,虽然我身体多处骨折,等我康复后,我要赶赴灾区,为我们重建家园做出我应有的贡献”。那一刻,贾教授热泪盈眶……
义无反顾,为了伤员再次出征
“只要需要,我们义无反顾!”每到一地贾教授都有会留下这句承诺。
6月8日晚上,刚刚完成指导团第一阶段任务返回上海途中,贾教授接到了了电话,称在厦门解放军第174医院住院的18岁女孩雷晓梅,因伤势出现新情况,需立即进行二次手术。深夜12点,贾连顺和周许辉飞抵厦门,连夜会诊复查。
这是一例在大地震中被水泥板重压造成第二腰椎骨折合并神经受压伤,由于第一次手术的失误,雷晓梅有可能无法正常直立行走,终身残疾。
面对雷晓梅的伤情,贾连顺教授彻夜难眠,他和手术组的同事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讨论研究病情,一遍又一遍地分析论证方案,直到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找出来。第二天,贾连顺亲自走上手术台,为雷晓梅成功地实施了新的补救手术。苏醒后的雷晓梅见到贾顺连说的第一句话是:“贾爷爷,我会永远记住你!”
危难时刻见真情,危难时刻更见精神。年已七旬贾教授在“赶路、会诊、定方案、手术”中奋战了9个日日夜夜,用真诚谱写出一首首生命赞歌,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守护生命!什么临危不惧!什么叫大爱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