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3日讯(实习生钟时音通讯员张龙江、陈江文记者樊江涛)今天下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在白求恩纪念馆前,欢迎参加“和平天使-2009”中国与加蓬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医疗队的47名战友凯旋。
“和平天使-2009”中国与加蓬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是我国军队和外军举行的首次卫勤联合行动,也是我国军队首次在非洲与非洲国家共同组织的双边联合行动。在中方参训分队的60余名成员中,47人来自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联合行动期间,“和平天使”们在马科库、奥旺、布埃、梅甘博等4个地区,为加蓬东北边陲的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免费医疗服务。据统计,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在当地共诊治病患2万多名,做手术300多例。
“和平天使”昨日凯旋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燕赵晚报
□本报记者 于洁
“战友,辛苦了!”“爸爸,欢迎你回家!”昨日16时50分,在欢庆的锣鼓声中,远赴加蓬执行“和平天使-2009”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47名医务人员凯旋。
据了解,“和平天使-2009”是中国军队与外军举行的首次卫勤联合行动,推动中非友好合作。66名医疗队员中大部分来自和平医院,包括门诊部、普外科、麻醉科、检验实验中心等多科室,“相当于带去了一所规模小但科室齐全、技术一流的医院”。
和平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联合行动持续近半个月,从6月18日开始,分专业培训、救援演习、医疗救助三个阶段。在此期间,中方、加方医务人员共同诊治近2万病人,实施手术300多例,使加蓬东北边陲的民众得到了高质量的免费医疗服务。
石家庄和平医院47名白衣天使完成加蓬救援任务凯旋
时间:2009-7-4 10:09:50 来源:燕赵都市报
本报讯(燕赵都市报记者刘伟)7月3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47名医务人员在参加“和平天使—2009”中国与加蓬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圆满完成任务凯旋。
昨日下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大院里排起了两行长长的队伍。很多人急切地向医院门口望着,期待着离别了半个多月的亲人、朋友、同事回到身边。“十多天没有看到爸爸了,孩子天天都盼着他回来。”在等候的队列中,奶奶抱着2岁的孙子等待着孩子的爸爸、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李晓东回来。“远赴非洲,他们在那边工作挺辛苦的,现在终于顺利完成任务了,希望他回来好好休息一下,也陪陪孩子。”下午4时50,当凯旋而归的47位“和平天使”回到医院时,孩子激动地摇晃着小手和爸爸打着招呼。
据了解,6月18日开始的“和平天使—2009”中国与加蓬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以人道主义医疗救援为主题。这是中国军队和外军举行的首次卫勤联合演习,对于深化中加两国两军关系,推动中非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参加此次联合行动的中方参训分队由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医疗防疫人员共66人组成,队员们于6月16日从北京启程赶赴加蓬。联合行动期间,中方医疗队员与加方300多名医务人员共同在马科库、奥旺、布埃、梅甘博等4个地区诊治近2万名病人,实施手术300多例。
他们是一群远赴异国的“白衣天使”,他们是一队抗争病魔的“和平卫士”。
7月3日,远赴加蓬参加“和平天使—2009”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47名医务人员凯旋。这也是中国军队与外军举行的首次卫勤联合行动。
在加蓬的16天,是辛劳的16天。90%多的湿度下,军装一次次被汗水打湿,又一次次被体温暖干;水土不服、吃不惯住不惯,拉肚子、发烧成了常事,一把把的黄连素也变成通用“零食”;
在加蓬的16天,更是收获的16天。接诊20000多人次、手术300多例、健康宣教数千人,零差错、零投诉…………从早上8时到晚上7时半,每一天,他们工作都超过11个小时;他们的忘我工作,赢得了来自中加军方,及加当地百姓的“三满意”。
他们为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为疝气患者解除了病痛,更把来自燕赵大地的温暖带到了遥远的非洲,他们是真正的“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和平天使:加蓬归来
本报记者 吴 温 通讯员 张龙江 陈江文
2009年7月7日 石家庄日报
“我们回来了!”7月3日16时50分,在欢庆的锣鼓声中,47名远赴加蓬参加“和平天使—2009”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以下简称和平医院)医务人员凯旋。医疗队队长、和平医院副院长刘东会的汇报声刚落,一股股热泪便涌上了队员们的眼眶。在加蓬虽然只是短短的十多天,但是能在当地非常的条件下,不管是学术交流,还是救援演习、义诊,都能取得如今非同寻常的成绩,太不容易了。
□穿越困难重重
6月16日,结束了两个月的封闭训练的队员们踏上了飞往加蓬的飞机。然而,人还没到加蓬,考验已经开始。
飞行26个小时、中途转机5次,一路颠簸让一些队员吐得一塌糊涂。十年前曾参加国庆阅兵的队员王哲,这次除了负责管理物资外,还是行动开闭幕式的升旗手,可因为晕机、呕吐、气喘胸闷,到加蓬后的前两天,她没有吃下任何东西。开幕式时阳光暴晒,在主席台前站立两个多小时、升旗,王哲一秒钟一秒钟地坚持着。闭幕式时下起了大雨,正赶上前一天王哲又发起了烧,为避免意外,她一下吞进五种药……“宁可倒在帐篷里,也不能倒在国旗下。”成了她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
联合行动正式开幕后,包括47名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务人员在内的66名中方医疗人员被分成4个医疗组,分别深入到四个地区,为当地民众提供免费医疗救助服务。因为当地原始森林密布,直视距离不超过百米,两旁是高不见顶的大树,汽车就像是从隧道间穿行。“从马科库市中心驶出没多久便没了公路,土很松,我们一组人坐在小面包车上,紧紧地抓着车帮。有专人负责‘探路’,‘向左’、‘向右’地指挥着车上的人向两侧倾斜,要不,车就翻了……因为大家侧的频率太高,以至于后来我们在看当时的录像时,差点吐了——实在太晃了。”曾经参加过2006年和平医院赴利比里亚维和任务的神经内科副主任张笋,也直言这样的经历太难忘。
因为加蓬地处赤道附近,气温高,湿度也高。一次,队员们自己在卡车上测试了一下,绝对湿度竟然达到91%。因为太热,汗珠成了队员们的“亲密朋友”,军装一次次被打湿,又一次次被体温暖干。“擦汗不顶事儿,我们都是直接甩。”队员艾玉华戏谑道。因为汗水顺着腿往下流,每天晚上脱下军靴,都能倒出水来。
除此之外,每天面包卷奶酪、黄油,就矿泉水的饮食习惯让大家很不习惯,很多队员开始拉肚子。各种各样的毒蜘蛛、毒蜂,也让大家防不胜防。而当地这样那样的传染病时时威胁着队员们的安全,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医疗点梅甘博,更是埃博拉出血热的发源地之一,而这种传染病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虽然大家的手因为戴着双层手套而起了湿疹,但却没一个人喊苦。
□精湛医术赢得赞许
白内障复明手术是此次联合行动的一个亮点,肩负起此项重任的是和平医院眼科主任王超英。
“我这次去加蓬,就是要把白内障手术做好。”据王超英介绍,义诊第一天,眼科门诊就迎来了大量患者。经过筛查,首位接受手术治疗的是马科库市一位50多岁的患者。然而,由于长距离的海陆运输颠簸,手术用的超声乳化仪出现故障,又无法现场修好。老专家碰上新问题,怎么办?王超英当即决定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是我们国家县级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常用的方法。我也已经十多年没有做过这种手术了。”虽然在国内曾成功作过3000例白内障手术,这次的挑战也让王超英小小地担心了一下。
“挑战”在继续。由于紧张,手术中,患者血压骤然升高并伴随呼吸急促。而一旦血压继续上升,有可能造成患者眼内逼出性出血,严重的会导致手术失败。为了让患者放松下来,王超英马上叫来翻译与病人沟通,请麻醉师做好应急干预准备,并对患者采用了各种应急治疗手段。不一会儿,险情解除。40多分钟后,手术漂亮地结束。
5天之内完成38例疝气手术,最多的一天进行11例手术———普外肝胆科专家王振全也因此成为此次行动中完成手术最多的专家,而他对待工作和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是赢得加方医护人员的称赞。
因为前来就诊的疝气病人实在太多了,为节省时间,加方的医生对病人的伤口实行连续缝合。“所谓连续缝合,就是拿一根线来缝伤口,省时省事儿,但一旦这根线断裂,伤口裂开,病痛就会反复。”和对方及时沟通后,在王振全的坚持下,他们采用了更安全的间断缝合,保证了治疗的效果。
□收获更多的是感动
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1个小时、接诊18000多人次、手术300多例、健康宣教数千人、300多例手术例例成功……47名队员用他们的忘我工作赢得了骄人的成绩,而来自加蓬人民的真挚问候和关怀更是让他们感动。
“加蓬的老百姓特别淳朴。虽然经济条件不太好,但他们特别重视我们这次活动,来看病时穿得都是家里最好的衣服,而且非常有秩序。”队员乔民告诉记者,因为前来就诊的人员太多,很多人早早就过来排上了队,有的人一等就是多半天,但却一点也不着急,更没有一次哄挤的现象发生。而每当队员们拿出相机拍照时,当地百姓都会特别友好,摆出各式各样的姿势配合。
负责预防接种的高军介绍,前来接种的孩子特别多,他们一天的工作量最多时达到了900多针。一群十多岁的孩子用他们刚学会的中国话一起喊:“你好!”高军和她的同事也激动地回应着:“你好!”而乘车要离开时,孩子们追车挥手告别的情景更是让她终身难忘。
而让每一个队员感动的是一个名叫“和平天使”的孩子。在此次行动的闭幕式现场,一位加蓬母亲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小朋友缓步走向主席台。正当人们都用诧异的目光盯着她,想知道她要干什么时,她却走到主席台前,对出席闭幕式的中加双方嘉宾说,“我怀里抱的这个孩子是在‘和平天使—2009’活动举办期间出生的,我专门为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和平天使’。”这位母亲的话音刚落,会场内外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