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韦存韧 于夕红
格萨尔王,藏族人民心中的生命之神。
在玉树格萨尔王广场,第二炮兵536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被灾区群众亲切誉为“生命守护神”。这是最早进入灾区的医疗队之一,也是玉树抗震救灾前期规模最大的医疗队之一。截至4月23日,他们已收治伤病员4000多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抢救生命和死神赛跑
两腿一软,累瘫在地,骨科主任袁皓卿对搀扶他的同事说:“真想好好睡一个觉,但不能呀!”
4月15日深夜,结古镇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一位奄奄一息的藏族老人,被紧急送到医疗队营地。老人名叫卓玛,83岁,右臂和左腿被严重砸伤,家里三个亲人在地震中也不知下落。
高血压,严重失血,年老体迈,老人一度昏迷不醒。骨科主任袁皓卿带领3名专家,立即启动野战手术方舱,对老人进行紧急抢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后,手术成功。
卓玛是袁皓卿抢救的第21个伤员。从16时05分到达玉树灾区,他已经连续工作了8个小时,唯一的休息时间就是蹲在地上用凉水洗个脸。抢救出一名60多岁的妇女后,他两腿一软,累瘫在地上。他用沙哑的声音对搀扶他的同事说:“真想好好睡一个觉,但不能呀!”
在医疗队所有人员眼里,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竞速。据536医院院长兼医疗队队长李涛介绍,得知玉树发生地震后,医院党委立即召开会议,迅速成立了骨科、外科、内科专家和优秀护理人员在内的42人医疗队,经过15个小时摩托化强行军,他们到达受灾群众最集中的结古镇格萨尔王广场,开设起灾区规模最大的救治医疗点,拥有100张床位。
医疗帐篷还未搭好,身边已围满了等待就诊的各族群众。医疗队员顾不上休整,便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护士长康玉萍是个“大忙人”,每次护理时都要弯下腰来仔细地察看病情。第一天,她就接收护疗560余名伤员,腰痛得直不起来,连续11个小时没吃一顿饭。原本瘦弱的康玉萍更加削瘦了。宽边镜片后,一双疲惫的眼睛布满血丝。
面对大灾和死神,医疗队在这个高原小城打响了顽强的生命争夺战。野战手术方舱前,运送伤病员的担架来回穿梭。4月16日,记者记录下了当天接受抢救的伤病员名单:桑丁尼玛、鲍马二乃、尹布才措、付归林……他们当中,有藏族、汉族,共1100余名。
穿着白衣的“格萨尔王”
说着不太流利的汉语,洛松巴赞流着泪对护士长任玲说:“你就是孩子的母亲!”
震中的结古镇,大部分建筑一片废墟。23岁的洛松巴赞,已出家当尼姑,抱着才3天的侄女绝望地坐在瓦砾中。家里10口人,转眼间只剩下自己和小侄女了。
浑身冰凉的小女婴,严重脱水,被迅速送到了医疗队。地震中,这个出生才几个小时的女婴失去了母亲,父亲因重伤被送往外地治疗,至今没有音信。护士长任玲把小女婴轻轻地抱在怀里,用身体温暖这个弱小的生命。她还托人专程从西宁买来奶粉和婴儿用品,每一两个小时便会为她喂水、喂奶,并手把手教巴赞照顾孩子。
看着将孩子拥在怀里的任玲,洛松巴赞几度流泪,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你就是孩子的母亲。”后来,这个在地震当天凌晨出生的女婴,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叫金珠拉毛。一位藏族老师告诉记者,金珠是解放军的意思,就是感谢解放军,拉毛是仙女的意思。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医疗队还连续救助和护理了7名失去亲人的藏族小孩。
为了最大限度地抢救伤难同胞,医疗队还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火线抢救、伤病分类、重伤急救等8个小组,分头展开救援。开设受灾群众安置区,1000余名受灾群众在这里住进了震后第一个“帐篷之家”;2台炊事车也在全力保障,每天为灾区群众提供馒头、牛肉粥、开水等简易餐饮服务,近3000名受灾群众吃上了热饭菜。
特种医疗设备扬名灾区
千名专家,千里生命接力,利用3G网络技术,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伤员,得到专家的诊断和救治
4月17日22时,医疗队本部。
藏族伤员挲多,在地震中刚搜救出来,由于病情严重,被医疗队后送到本部诊治。他骨盆骨折,急需确诊病情,医疗队迅速启动了“远程影像会诊信息系统”。千里之外的北京,骨科专家王奎友、脑外科专家张保中等几名专家立即进行了会诊。
10多分钟后,挲多的病情诊断被传回到医疗队本部,立马展开救治。医疗队队长李涛介绍说,这套系统利用3G网络技术,由上级体系医院研制列装,可以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伤员,得到专家的诊断和救治。系统汇集了军内外上百家大医院、数千名医学专家的雄厚医疗资源。
医疗队动用的高科技医疗设备,还远不止这些。医疗队此次携带了包括急救、保障、手术方舱、X光诊断方舱在内的8台医疗特种车辆,可同时展开6台手术。新型X光诊断方舱,性能在全军属领先水平;野战手术方舱,具备检伤分类、急救手术、供应洗消等功能。
4月17日,一名藏族女婴被迅速转诊到医疗队营地。她出生仅15天,头部严重受伤,仅有微弱呼吸。查看女婴伤情后,医疗队在野战手术方舱内展开全力抢救。5个小时后,婴儿脸上有了红润,生命体征恢复了正常,等候在外面的家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本报青海玉树4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