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 杨治权
小琳受三叉神经痛的折磨已经五六年了,有时候就连洗脸、刷牙、说话、吃饭、打呵欠、微风吹脸这些小动作都会引起剧烈的面部疼痛。因此小琳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小心翼翼,唯恐引发三叉神经的“抗议”。
临床上,三叉神经痛需与牙痛、舌咽神经痛区别诊断。牙痛通常是持续性疼痛,夜间明显,冷热刺激加重,疼痛部位深,通过对口腔检查可发现牙病。而三叉神经的第二支(上颌神经)痛和第三支(下颌神经)痛特别容易与牙痛相混,有不少患者的疼痛来自牙龋,因此被误以为牙痛而惨遭拔牙之苦。
舌咽神经痛也是一种吞咽、说话、咳嗽或打哈欠时可以诱发的疼痛,疼痛性质与三叉神经痛很相似,但部位和三叉神经痛不同。三叉神经痛位于面部,而舌咽神经痛的部位在三叉神经的下内方和后方。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慢性疼痛综合征。药物治疗通常被作为首选,最初对大部分患者会有效。可供选择的药物有许多种,但真正有效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却较少。常用药物有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等,这些药对80%以上的患者有效。神经阻滞药物如可乐定、芬太尼和布比卡因也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强痛定及吗啡,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疼痛。其他药物如舒马曲坦及肉毒杆菌毒素2A也有一定效果。
当药物治疗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或者有无法接受的副作用,或者患者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时,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大体有五种:微血管减压术、神经周围支撕脱术、三叉神经根部环切术、经皮药物注射法、经皮穿刺射频温控热凝治疗。其中微血管减压术是针对病因的治本方法,而其他手术是减轻疼痛的治标手段。
微血管减压术 有人发现,92.5%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血管压迫神经根部,因此将压迫神经的血管垫开后,疼痛就会完全治愈。该手术已被国内外公认为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最好的方法,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该方法可使95%以上的病人疼痛完全得到治愈,特点是术后立即止痛,不出现术后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但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特别是体质差并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包括颅神经损伤,如术后并发耳聋和面部麻痹;其他的并发症包括伤口区域的皮肤麻木、颅内血肿、伤口感染和脑脊液漏。但有经验的医生可把这些风险降至最低。
外周神经的阻滞、切断和撕脱 这是一种相对简单、合并症较少的治疗方法,适于不愿接受其他外科操作或体质虚弱者。此方法通过乙醇注射、切断和撕脱三叉神经的外周分支治疗疼痛。该手术近期治疗效果明显,但会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严重的面部麻痹,且复发率高,对多支痛和深部痛效果不佳,因此应用不多。
三叉神经根部环切术 目的是将三叉神经根的外周切断而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其一般只用于老年病人行三叉神经减压术时未发现有血管压迫者,术后遗有面部感觉麻木,复发率较高。手术风险和三叉神经减压术相同。
经皮药物注射法 局麻下将穿刺针经皮直接导入三叉神经节处,注入甘油或阿霉素等药物,包绕神经节达到破坏目的。这种操作是相对损伤较小的一种方法,永久性面部麻痹的发生也较少。大部分患者的疼痛都会得到缓解,但约有50%的患者会在数年内复发。
经皮穿刺射频温控热凝治疗 将特制电极导入至三叉神经节处,通过微弱电刺激产生的面部麻刺感确定正确位置,然后电极致热损伤神经。这种方法在疼痛的长期控制方面效果明显,有2/3的患者术后5年内不再发作。但这种效果依赖于面部麻痹的程度,存在永久性面部麻痹的危险。
伽马刀治疗因为其损伤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它的原理是通过实体框架,使得多条低剂量射线束汇聚在神经根上并达到高辐射量,破坏神经而达到缓解或治愈的目的。该法无痛且病人当天可以回家。最大的不足是辐射具有延迟效应,病人从损伤到复原需要两周到几个月时间。对于那些疼痛发作频率小,或疼痛可部分被药物控制的病人,该方法尤为适合。(谢明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