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岐
中医是一门“活”的科学,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丰富的实际经验。理论的学习可以延续,而经验的继承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只有学好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实践,增强悟性,才能成为“明”医。若能如此,而后才能成为名医,也才是名副其实的名医。因此,凡从事中医药的人,都应当多学习前贤的经验。
基层中医临床实践经验丰富,他们虽然不是名医,但都是“明”医。我想起40多年前的一件事:上个世纪60年代,我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工作,接触过很多民间医生。有位邸老大夫和我交往较多。他是自学成才,在当地也算是有点名气的草根医生,并精阴阳,通八卦,曾做过阴阳先生,人们都调侃地称他为“半仙”。起初,作为中国中医最高学府毕业的我,受过多名中医大家6年的亲教,从内心还真没把他多么看重。随着交往的增多,我逐渐对他佩服起来。在与他共同会诊与接触中,是他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涉世阅历,点燃了我热爱祖国医学的激情,使多年积淀的中医基本功得到了迸发,化平淡为神奇,治愈了不少疑难病及沉疴痼疾,悟出了一点中医的真谛。一时间我名噪河西,成为“一带名医”。从那时起,我才真正认识到基层民间也大有高人。
如今我已年近古稀,但还希望能再为中医药事业做点事情,帮助年轻的中医先做“明”医,为日后成为名医打下坚实基础。正可谓“鸳鸯绣出凭君看,愿把金针度与人”。